
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青年报记者 郭容 摄
新学期伊始,通过“开学第一课”,在烈士故事中汲取力量,在献花致敬中传递信念。上海黄浦、虹口、徐汇、宝山等多区充分挖掘区域红色资源,通过场馆联动、戏剧展演、实地祭奠、主题展览等多元形式,将“开学第一课”打造成一堂堂沉浸式、体验式的大思政课,引导青少年在触摸历史、致敬英烈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林千惠
黄浦
中共一大纪念馆里
一枚臂章与一代人的信念
昨日,黄浦区“开学第一课”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启动。现场,“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第三季正式拉开帷幕,在仪仗队的护送下,一枚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臂章被摆放在了台上。“一大研学”讲师团的张煜萌开启了第三季“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的第一讲,为同学们讲述这枚臂章背后新四军重建军部、庄五洲设计标识的历史细节,让现场和线上观看的学生深受触动。
近距离听了新四军臂章的故事,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奕铭深受触动。“原来小小的臂章背后,藏着新四军叔叔们不怕吃苦、保卫国家的故事。他们那么勇敢,我特别敬佩。”
活动中,学生还通过多语种诗朗诵、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再现中共一大、五卅运动等历史事件,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一遍遍讲述红色故事,展现着新时代少年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虹口
师生同台
演绎《千里江山图》
8月31日,虹口区师生版话剧《千里江山图》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公演。该剧改编自孙甘露同名小说,再现1933年上海隐秘战线的革命往事。此次公演打破以往单一学生出演模式,首次采用“师生同台”形式。演员团队既有区内学校的校长、教师与初高中生,也有对口援建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学生。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专业指导下,20名虹口师生登上专业舞台,以细腻的表演缅怀革命先辈,用艺术语言激发文学经典的时代价值,为青少年搭建起与那段峥嵘岁月对话的“心灵桥梁”。
上海市长青学校校长郭斌坦言“零基础”参演虽难却意义非凡,戏剧表演能提升教师的课堂张力。
近十年来,虹口教育以“红色戏剧进校园”为载体,联动社会优质资源,组建中小学戏剧教育联盟与中心教研组,形成“每年一部红色戏剧、开学一课集中公演”的育人传统。“这部话剧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行走的思政课’,它以情感共鸣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李琰说。
徐汇
龙华烈士陵园中
少年献花致敬英烈
昨日清晨,伴随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龙华烈士陵园,2025年“开学第一课”向国旗敬礼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拉开帷幕,活动由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和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学生走进纪念馆,观看烈士遗物、狱中诗等文物,感受历史厚度与精神传承。在“开学第一课”现场,海军福建基地原政治委员刘阁忠将军深情讲述了东北抗联将军杨靖宇、革命烈士赵一曼等英烈的事迹。他希望,青少年们能有所感悟:“继承烈士的遗志,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上海市梅陇实验中学的学生代表李晨菲也进行了发言,从少年人的角度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发言结束后,学生一人捧着一束菊花,缓缓走向烈士墓碑前,为无名烈士献花,静默鞠躬。
宝山
淞沪抗战纪念馆进校园
抗战主题展播撒爱国种子
昨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走进华东师范大学宝山实验学校,通过赠书、思政课、主题展等形式开展“开学第一课”。馆方捐赠抗战连环画、老兵口述史等资料,推出“碧血忠魂”英烈生平展,并通过互动思政课“永不妥协——从上海抗战看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抗战历史的兴趣。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碰撞,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担当紧密相连。同学们纷纷表示,英雄不是遥远的符号,他们的精神是激励自己面对学业困难、人生挑战的强大动力。
淞沪抗战纪念馆还给同学们送上了一场富有意义的主题展,“碧血忠魂——国家公布与淞沪抗战相关的著名抗日英烈生平展”于开学当天面向师生开放。学生驻足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前,深切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从文物讲解到戏剧表演,从现场默哀到主题观展,上海通过多元、跨域的“开学第一课”模式,让红色教育走出书本、走进心灵,真正实现了“让历史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信仰强起来”的育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