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40所高校的3000名学子昨天在天安门广场唱响抗战老歌,这是合唱团成员挥舞旗帜。 新华社 图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广场合唱团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首都40所高校3000人组成,他们在现场与军乐团紧密合作,奏唱抗战经典曲目,唱响中国青年的风采。而在上海,复旦、交大、同济等多所高校同步行动,组织师生齐聚超大屏幕前,共同见证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以青春之姿赴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刘晶晶 刘秦春
[复旦大学]
以青春之我守护盛世中华
复旦大学3700余名2024级学生日前正在进行为期14天的军训。昨天,学生军训团的同学们精神昂扬,在正大体育馆集中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随着阅兵式的进行,掌声欢呼声一次次响起。对军训团学子而言,这场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一场国之盛典,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国防教育课。
除了军训团,复旦大学的师生还分别在办公室、教室、寝室、陈望道旧居等场所收看直播。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第一功能党支部书记、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沈笑晞看完直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她看来,“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等一句句庄严宣告,一次次点燃心中的热血。十四年抗日战争浴血奋战,艰苦卓绝,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这场阅兵,气势如虹,震撼人心。
通过镜头,复旦学子真切见证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姿、自主创新的强国利剑,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历史跨越。大家纷纷感言,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此次观礼为契机,将阅兵精神融入军训实践,锤炼意志、砥砺品格,把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共同铭记历史之重、担当时代之责,以青春之我,守护盛世中华。
[上海交大]
同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昨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学长之女黄峻博士,和交大2025级学生军训团全体参训师生集体观看纪念大会实况,见证这一庄严时刻。放眼望去,舞动的五星红旗在会场猎猎生风,汇成一片壮观的红色海洋,彰显着新时代交大人的爱国热忱与使命担当。
黄峻想起了2019年的阅兵式。“当时,父亲也是坐在天安门城楼观礼,他就说,他最想看的就是东风导弹。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阅兵式时,东风导弹出现的时候,掌声不断。红色血脉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我们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是一定不可阻挡的。”黄峻说。
受阅官兵的昂扬斗志与精良装备的恢宏气势,令在场师生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强军事业的辉煌成就,为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备感荣光。2025级本科新生、2025级学生军训团参训新生王一涵表示,从整齐有力的方队,到先进装备、国之重器,都让我们无比自豪、骄傲、有底气。
[同济大学]
在热血沸腾中立下“强国志”
昨天上午,同济大学4000余名学子共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军训中的年轻学子,观看完阅兵式,难掩激动之情,他们告诉记者:“看完阅兵式,感觉军训都更有精神了!”
看到整齐划一的国旗护卫队擎着国旗走出来的那一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奕霖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是“感触万千”。“铿锵的正步声一响起,一下子唤起了我很多回忆。”王奕霖曾经是同济大学国旗护卫队的一员,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样标准的姿势,同样庄严的态度,同样的骄傲与自豪。王奕霖还想到了在云南的支教岁月,“那时候,我和当地的孩子们一遍遍练习升旗,大家都很认真。”看着孩子们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仪式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无论是观看阅兵让我们感受到的抗战精神,还是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都离不开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富强、国家繁盛的向往和追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新生龚芋如来自四川宜宾,这名生于2007年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特意前往同济第二故乡——李庄拍摄了新生开学第一课。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西迁历程。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同济大学吴淞校园被毁,师生被迫西迁,辗转九省市,走过1万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这段经历也让她在观看阅兵式时更加体会到了“强国必先强军”的深刻含义:“国家强了,人民才不会挨打!”
[上海体育大学]
不同赛场同一颗为国之心
昨天上午,上海体育大学组织师生集中收看大会直播。在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身科学馆里,师生共同肃立,齐声唱响国歌,向抗战英烈致以崇高敬意。与此同时,在竞技运动学院的教室里,身穿“中国红”的国家壁球队队员也正全神贯注地收看直播。
运动健康学院学生于书蕴观看阅兵时心潮澎湃。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兵颤动的敬礼与青年军人铿锵的步伐的交织,仿佛历史与未来在此刻对话。战旗飘扬、部队的声声口号,让她深切体会到“英雄从未走远,精神永驻山河”。“我们虽未亲历烽火,但和平的每一秒都与那段历史血脉相连。唯有珍惜时光、勤学笃行,方能不负先辈浴血换来的盛世。”于书蕴说。
“以国家队运动员身份观看大会,感受尤为特别。装备方队驶过,如钢铁洪流,我仿佛看到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另一种身影——他们同样以极致刻苦,锤炼着捍卫和平的力量,诠释着超越个体的团队信念。”这份共鸣深深激励着国家壁球队队员、竞技运动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李海圳,“不同赛场,同一颗为国之心。我将带着这份力量,在奥运赛场上全力冲刺,为祖国荣耀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