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博文正在接受访谈。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陈博文在聚光灯下跳街舞。
在虹口足球场附近的CASTER街舞训练基地,放学后总会聚集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他们卸下书包,换上宽松的休闲服,伴随着动感的节奏,用肢体诉说着对街舞的热爱。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陈博文。
这位1990年出生的“资深舞者”已经深耕行业20年了,见证了上海青少年街舞的发展。他的身份很多元:韩国WITB LOCKING世界冠军、CASTER少年团导师。同学们都亲切地叫他“小博老师”。
青年报记者 冷梅
从零星教学到系统培养
他们走了15年
“街舞刚在中国兴起时,主力是大学生。”陈博文回忆。二十年前的街舞还只是高校社团里的小众爱好,随着一些毕业的学生把这个爱好变成职业,街舞逐渐走向更广阔的群体。
最初,他和团队从高校合作起步,与复旦、同济、交大等街舞社密切互动。“现在那些社团的老社长,都已经40岁。”他感慨道。正是这群“元老级”舞者的传承,让陈博文看到了街舞从大学向更年轻群体延伸的可能。而在对日韩青少年街舞培训模式进行观察后,他们发现了新的可能。“当时日本、韩国的学校里,街舞兴趣课程非常普遍,青少年培训体系很成熟。”于是,陈博文和伙伴们开始在小范围内尝试:从身边朋友的孩子入手,进行街舞启蒙。随着第一批街舞爱好者成家生子,少儿市场也逐步打开。“CASTER的老会员有了孩子后,会主动把孩子送来学街舞。”从4岁启蒙,到7~11岁的兴趣培养,再到12岁以上的专业提升,陈博文团队逐渐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青少年街舞培养体系。
如今,CASTER已在上海拥有13家少儿门店、近2000名学员,八成来自本地,其余多是利用寒暑假专程来沪进修的。“从最初的零星教学,到现在的规模化、体系化培养,我们花了整整15年,”陈博文说,“现在的孩子算是第四、五代舞者,他们的起点更高,学历、眼界都远超我们当年。”
从紧张到自信
让孩子跳出自己的节奏
在陈博文看来,街舞远不只是肢体艺术,“它是一种载体,能让孩子找到自己,变得更自信、更从容。”他带过的许多孩子都在舞蹈中发生蜕变。
“有个高中生,每天坐在教室里不说话,绕着教室走三圈都觉得不自在。”陈博文回忆道,“他来学街舞后,我们鼓励他参加比赛。最后他拿到了全国第六名,整个人也变得开朗健谈了很多,会主动跟别人打招呼了。”另一个起初紧张到呕吐的孩子,如今已成为团队中的小老师,主动带领其他学员训练。
这些案例,让陈博文更加坚信街舞的“治愈力”。“跳舞的时候,你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跟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就能忘记所有不开心。”他说,“在舞房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在教学中,陈博文始终强调“尊重、热爱、坚持”的街舞精神。“我们不强迫孩子每天练多久,而是让他们明白,舞蹈是自己的选择。”他举例说,团队里有19个10岁到13岁的孩子,都是学校里的大队长、中队长,学习成绩优异。“他们每周只来训练一次,但每次都很投入。因为喜欢,所以不用家长和老师督促,自己会主动练习,这种内驱力,才是最珍贵的。”
“街舞没有等级之分,不管你是学霸还是普通学生,不管你性格内向还是外向,只要站在舞池里,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陈博文说。
从模仿到原创
中国街舞正在输出文化自信
“最初跳街舞,我们都是模仿国外的风格。”陈博文坦言,早期的中国街舞,缺乏自己的特色。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国风化”成为越来越多舞者的追求。陈博文认为,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正是街舞创作的绝佳素材。
“街舞的基本功是相通的,但文化表达可以有自己的特色。”陈博文认为,中国56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悠久的历史故事,都是街舞创作的宝贵素材。“我们有5000年的文化沉淀,随便一个主题,比如兵马俑、武术精神、农民的辛苦,都能融入街舞,做出有中国味道的作品。”在实际创作中,陈博文和团队做了很多尝试:在齐舞中加入京剧元素,用街舞演绎《三国演义》的故事,甚至让孩子穿着中山装跳Locking。“这些作品在比赛中很受欢迎,评委和观众都觉得新鲜,有辨识度。”他骄傲地说,“现在的街舞比赛,几乎每个齐舞作品都有中国元素,这已经不是‘要不要加’的问题,而是‘怎么加得更好’的问题。”
这种“国风化”的探索,不仅让中国街舞更有特色,还让世界看到中国当代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以前我们总觉得国外的街舞厉害,现在我们敢把中国元素搬上国际舞台。”陈博文举例说,在前年世界最大的齐舞比赛中,获得第六名的团队作品里就融入了武术动作和传统音乐,“国外的评委说,这是‘有故事的街舞’,和他们见过的作品都不一样。”
在陈博文看来,国风街舞的核心是“守正创新”:“不能为加而加,元素必须自然贴切。”他说:“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对国潮的理解更深刻,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有灵气。比如有的孩子会用街舞演绎《西游记》,有的会结合汉服,这些都是很有想法的尝试。”
随着街舞成为奥运会项目,以及越来越多高校开设街舞专业,陈博文对未来充满信心。“刚开始跳舞时,没人想到街舞能成为职业,更没人想到它能走进校园、登上奥运舞台。”陈博文笑着说,“但我们这群人,凭着热爱,坚持下来了。现在看到那么多孩子因为街舞变得更自信、更快乐,看到中国街舞在国际上越来越有话语权,觉得一切都值得。”
对于未来,陈博文充满信心。他期待街舞能真正走入校园成为“第二体育课”,并希望打造出属于中国的街舞舞台剧,通过剧场艺术传递街舞魅力。“街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他说,“我会继续跳下去,也会继续教下去,让更多人通过街舞,找到心中所爱,从容做自己。”
街舞圈有一个传统:无论来自哪里,舞者相见总会击掌、撞肩,这是一种无声的认可。正如陈博文所相信的——街舞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隔阂,而未来的中国街舞,将带着鲜明的文化印记,在世界舞台上,跳出更自信、更精彩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