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本报讯 9月11日,记者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实地感受这两大口岸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智能监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观摩“智慧旅检”
在浦东机场,几台离境退税自助机吸引不少外籍旅客排队操作。来自新加坡的游客林先生表示:“机器支持多种语言,一站式完成退税,还有工作人员引导,非常方便。”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旅客只需自助拍照发票,在摄像头前展示退税商品,扫码确认后即可完成退税,单人操作仅需3分钟不到,相比传统一个人工窗口对多名旅客的模式效率大幅提效。
每一台自助机背后,均接入海关旅检指挥系统。摄像头实时回传信息后,值守海关工作人员可在后台调取画面,通过“运控管理中枢”进行远程调度与比对。这套“智慧旅检”系统还集成了打私、卫生检疫、运控三大核心中枢,可实现旅客人像识别、行李追踪、传染病分析等多任务一屏统筹,提升了查验精准度,也减少了旅客等待时间。
“浦东机场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进出境旅客总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处长夏谦告诉记者,为保障高峰通关,浦东机场在全国率先推动旅检智能化,每6秒可完成一件托运行李的机检扫描,并与旅客卫生检疫同步开展,一个搭载300名旅客的国际航班,其整体通关时效平均可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考察“绿能加注”
记者了解到,洋山港正逐步成为绿色低碳航运的重要补给枢纽。在港区燃料罐区内,“LNG”“绿色甲醇”等标识清晰可见。这些保税燃料将通过“船到船”方式直接为国际航行船舶加注,为全球来沪靠泊的远洋巨轮提供多样化、低碳化的能源选择。
目前洋山港已实现保税超低硫燃料油、液化天然气、生物燃料油、绿色甲醇四类船舶燃料加注功能的同步运营,构建了“储罐+加注+核销+监管”一体化流程。在制度创新方面,海关通过“两仓功能叠加”、储罐性质变更“一对一”指导、绿色甲醇“无纸化审核+实时放行”等监管手段,有效压缩了作业等待时间,提升了能源流转效率。
以保税LNG为例,洋山港已完成全国首票“船到船”保税加注业务,目前年均加注量位列全球前三;国产绿色甲醇也已在此实现首票出口船舶直供,形成从进口仓储到现场加注的完整服务闭环。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监管的背后,是洋山港加快向“绿色能源集散中心”转型的清晰路径。
2024年,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持续位列全球前列。伴随港口在绿色能效与智能监管上的“双轮驱动”,洋山正加快从物流枢纽迈向制度高地,为上海建设世界级航运中心注入坚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