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滩大会现场 青年报记者 施剑平 摄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本报讯 9月11日上午,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开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位嘉宾参会分享,包括新晋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人类简史系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等全球顶尖学者、产业界人士、青年创业者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智能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商业未来。
作为年度备受瞩目的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以其开放、多元、前瞻性吸引全球目光,被誉为“亚洲三大金融科技盛会”之一。今年大会开幕前夕,美国先锋科技艺术节——“西南偏南”致信2025外滩大会,称“外滩大会生动展现人与科技之间深刻而富有创意的链接,中国年轻一代展现的蓬勃活力与创造力令人振奋。期待一起让科技从宏大走向具体”。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大会有百余名演讲嘉宾是90后甚至00后,仅AI科创赛就吸引近2万名科技爱好者与AI创业者参与,其中00后占比超过一半,最年轻的参赛者为初中生。正如王兴兴所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创新创业门槛大幅降低,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奔赴下一个时代,聚光灯正打向科创领域的年轻人。
主论坛
理查德·萨顿
2024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
人工智能进入“经验时代”潜力远超以往
人类数据红利正逼近极限,人工智能正在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潜力将远超以往。我们逐渐达到人类数据的极限,现有的方法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不适合持续学习,而持续学习对智能的效用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数据源,由智能体与世界在直接交互中生成。
王坚
阿里云创始人、之江实验室主任
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
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开源这一沿用软件时代的概念,成为AI竞争的关键变量。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含义已经从代码开源Open Source,演进为资源开放Open Resource,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开源的一大特点,而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往前走的必需环节。
太空是人类最大的资源,今天绝对不是只把人工智能用在手机上、电脑上,人工智能不应该缺失太空。在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以后,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就会出现第四种卫星——计算卫星。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的陪伴和AI,这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
王兴兴
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
现在AI写文作画,已经比99.99%的人都要做得好。但真正让AI干活,还是一片荒漠。不过好在随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AI与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在催生全新的具身智能产业,也就是让机器人拥有AGI能力,能像人一样自主感知、规划和行动。
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尤瓦尔·赫拉利
历史学家、哲学家、“人类简史系列”作者
衡量进步不在速度
进步不应只以技术进步的速度衡量,还在于人类能否建立合作、信任与共情。
单有速度,不是进步,实现真正的进步,首先是合作。其次,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为了竞争优势,不顾安全边界地部署技术。
历史已多次证明,速度和安全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们构建自我修正的机制闭环。一个发达的技术社会,必须有办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的错误和偏见,这样才能保证快速而安全地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