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杂技剧《天山雪》的文化润疆之旅
青年报 特派记者 郦亮 喀什专电

    新疆学生观看演出。青年报记者 郦亮 摄

    青年报特派记者 郦亮 喀什专电

    本报讯 当汗祖热古丽坐了两个半小时的汽车,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赶到喀什大学时,她是那么激动那么自豪。她12岁的儿子穆海麦提这次参演了上海杂技团的杂技剧《天山雪》。这是小家伙第一次随团回家乡演出。

    让巴楚县四个孩子加入《天山雪》的演出,也是沪疆文化交流的一次具体而耀眼的尝试。读小学六年级的穆海麦提是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在剧组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穆”。这个多来提巴格乡第二小学的“小舞王”在县里的海选中脱颖而出,被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一眼相中。今年7月,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上海,与《天山雪》剧组合训,然后便开始了在上海、陕西和新疆的演出。所以这是汗祖热古丽时隔一个多月看到自己的儿子。

    在上海的一个多月中,第一次走出家乡的穆海麦提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以后也要学杂技,成为一名杂技演员。小家伙把这个愿望告诉了妈妈。汗祖热古丽眼睛湿润了,她对儿子说,她会全力支持他学杂技。

    这样弥漫沪疆情谊的故事在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此次文化润疆演出中随处可见。这次《天山雪》在喀什开演前,青年报记者又随剧组演员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学生组成的慰问演出小分队,走进兵团草湖项目区为职工村民进行慰问演出。这是一个远离市区的新疆最基层的村庄,少数民族群众占了大多数。晚上8点半的演出,村民艾合麦提一家三口6点半就来到村口广场占位子,为的就是看一看来自遥远的上海的魔术和杂技表演。

    生于1993年的艾合麦提告诉青年报记者,虽然已经32岁,但她之前也只在电视上看过魔术和杂技,真正在现场看这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见,她看得特别细致,好像要把台上的每个瞬间都印到心里。让艾合麦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乔雨轩的《艺术杆》。一个女孩子,一人一杆,竟然能变换出如此多的花样,这实在让艾合麦提和孩子们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是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第三次文化润疆。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梁弘钧也因此带着庞大的演出队伍三赴新疆。他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持续三年的文化润疆,显然会改变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包括12岁的穆海麦提想学杂技,32岁的艾合麦提会因为首次看了现实版的杂技而想去拓宽眼界。但是文化润疆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

    “三年文化润疆就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梁弘钧还记得,三年过去了,现在很多演职人员再来新疆竟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是新疆群众的热情点燃了他们,是各民族那种融洽的氛围感染了他们。大家每年飞越5500公里远赴新疆,是赴约,也是重逢。三年中,新疆群众了解了上海的杂技艺术,上海的杂技人也了解了新疆,他们打心底对这一片沃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梁弘钧告诉青年报记者,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和新疆文艺单位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沪疆两地教学培训、合作演出、人才交流,会变得更为常态。”

2025年0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