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岸大剧院外墙上上演的灯光秀。新华社 图
当秋夜的微风轻拂黄浦江面,徐汇滨江悄然化作一座无边界的露天艺术剧场。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以光影科技,将西岸主会场与徐汇分会场串联成一条璀璨星河,工业遗存、亲水步道与艺术空间在光影的魔法中重生,点亮城市夜晚。
油罐艺术中心是这场幻梦的起点。昔日的工业油罐披上气膜,化身“光影城市绿洲”。步入其中,繁星灯缀满草坪,闪光灯球缓缓旋转,白噪声如溪流般抚平喧嚣。核心作品《共生之茧》以光影为笔,在锈蚀的罐壁上勾勒出自然脉络,让旧工业遗存与生态理念悄然相融,成为都市人暂别浮躁的“精神绿洲”。
沿江而行,船坞剧场迎来重头戏《数字潮涌》。冷焰火划破夜空,现代舞者踏光而舞,数据流化作奔腾的光影,将徐汇“科创水岸”的基因视觉化。不远处,雾森灯光秀《呼吸》以光束为纱,裹挟着湿润的草木气息,让人仿佛漫步云端;而南区休憩区的《光之翼》秋千,则以机械蝴蝶与缤纷光斑,为夜游增添一抹互动童趣。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内,18根钢筋骨架在投影中如城市血脉搏动,8000×8000像素的顶部投影与环幕投影交织出沉浸式奇观。西岸大剧院外立面则化作极光画卷,激光以油画笔触铺陈“幻光奇境”。每一步转身,都是科技与艺术精心编排的夜之协奏。
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是精准计算与创新技术的深度赋能。从投影映射到激光革新,从互动传感到节能系统,徐汇滨江的光影叙事,实则是一场城市空间数字化升级的实践课。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城市生命体》投影秀,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典范。幻维数码视觉效果部总监赵迪文告诉记者,团队通过对穹顶结构的精准测算,将投影角度从180° 拓 展至360°,并实 现8000×8000像素的顶部投影与12000×6000像素环幕投影的无缝衔接。“画面必须与建筑弧度完全契合,误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其中,AI形象“小灵光”以白玉兰为灵感,依托AI大模型实现实时交互,让静态建筑拥有了动态生命。
西岸大剧院外立面的《幻光奇境》,展现了激光技术的突破性升级。上海舞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谢渝熙告诉记者,团队采用全彩RGB激光系统,通过638nm、525nm、455nm波长的精密配比,将色彩丰富度提升20%。更关键的是定制光栅片的创新应用,它让激光从细线变为宽阔笔触,实现类似极光的随机光效。这项技术仅耗电800W,能耗仅为传统投影的1/15,却能达到4万流明以上的亮度,为城市夜景节能提供了新范式。
互动科技让每个人都成为创作者。在“爱IN上海”装置中,亚明照明副总经理凌伟沪揭示了其互动逻辑:观众通过手机扫码摇动,生成爱心图案并实时传输至LED屏幕,装置内的传感器会同步触发光效振动,实现“人心跳动,光亦同频”。半透 LED屏的材料创新,则让装置白天融入环境,夜晚化身通透画布,避免光污染。
记者了解到,全域光影节都贯穿低碳理念。雾森区域采用智能光控系统,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灯光;全市景观照明LED灯具使用率已达96%。谢渝熙强调:“技术升级的核心之一,是在艺术表现与能源消耗间找到平衡。激光光艺的未来,正是可持续城市光影的答案。”
本版撰稿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冷梅 刘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