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潮员在“曲水空间”磨墨临帖。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载着茶杯的小船。

华泰承喜旗袍。

新中式珍珠饰品。

探潮员 洪千辰 生活/知识区百万博主 青春上海·青春合伙人
编者按
在上海,由青年驱动的新业态新消费正蓬勃发展。年轻人既是新业态的创业生力军,也是新消费的主力军,持续以青春经济激活着城市发展新动能。即日起,青年报推出“青春经济的上海实践”特别策划,聚焦上海青春经济代表路线,从兴趣社群、宠物消费到文化美学、地方文旅,全景记录青春经济景观。每条路线将由特邀探潮员实地走访,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青年文化肌理,展现青春经济在上海共青团的助力下,如何从灵感走向落地,从个体成长汇聚成发展势能。
在苏州河畔的普陀区M50艺术产业园区,青春经济正以一种更具氛围美学与文化张力的方式生长。“青春探潮”系列首期来到这里,百年信和纱厂的红砖墙,承载了工业遗存的厚重,也见证着一批青春小店让东方意象与现代美学共舞。随着探潮员洪千辰走进园区,曲水流觞的3D打印空间、珍珠与祥云相契的新中式饰品、改良旗袍的日常穿搭,展现出青年文化与东方审美的碰撞与融合。在上海共青团的推动下,这样的青年创意正形成集聚效应,成为青春经济的生动诠释。
青年报见习记者 王馨怡
千年雅集于3D打印中重现
推开“曲水空间”的大门,一幅巨型立体山水装置映入眼帘。一条由3D打印技术构建的“山峦水渠”蜿蜒曲折,承载着荷花形茶杯的小船沿流而下,缓缓漂至围坐的客人面前。这一空间灵感源自《兰亭集序》中的宴饮场景,却被赋予了更具互动性的当代表达。
“装置整体并不是简单复刻,而是通过技术与游戏化机制,重构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交空间。”90后主理人赵闻汐介绍,这套曲水装置是团队的原创设计,从零开始建模,山峦配色参考《千里江山图》,历经数月打磨才最终落成。
门店最受欢迎的是“吟诗抽奖”环节:抽奖一元一次,小船载着古诗词卡片缓缓漂来,根据诗词稀缺性可兑换不同等级奖品,让古典文化成为社交游戏的一部分。
除了品茗之外,空间内还设计了更具深度的文化体验:在宋式点茶区,顾客可亲手注汤击拂,用茶筅打出“雪沫乳花”;在书法案前磨墨临帖,感受笔走龙蛇的畅快;甚至可以换上汉服,在案旁抚琴弄弦,定格一帧“穿越”相片。每一项互动设计,都在回应新中式美学“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生活化趋势。
东方意象把花窗首饰变为潮品
与传统茶文化空间不同,另一家青年创业项目“PEARLONA”则将新中式与数字设计相结合,以巴洛克珍珠为主要元素,在饰品设计、艺术展览与咖啡文化中探索东方意象的再表达。
走进展厅,访客扫码便可激活AR影像——贝壳漂浮、珍珠星落,动效与空间装置构成立体互动,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与海外游客驻足体验。
设计师还透露,品牌即将上线的新中式饰品系列,提炼了花窗、太湖石、祥云、松树四种传统视觉符号,分别对应春夏秋冬的人生四境,并选用纯银材质,通过手工拉丝与哑光磨砂工艺,呈现出媲美中式刺绣的细腻肌理。
“我们希望这套首饰,既有传统银器的古朴质感,又能在都市生活中穿戴自如,”她说,“新中式美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更应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表达文化态度的一部分。”
百年旗袍走入年轻人的日常衣橱
“传统旗袍美则美矣,但对年轻人来说仪式感太强,板型对身材要求也比较苛刻。”华泰承喜旗袍工作室的设计师朱粤坦言,正是源于自身“买不到合身旗袍”的经历,她开始尝试将旗袍设计做“减法”。
目前店内面向年轻人主推的改良款,保留了立领、盘扣、斜襟等标志性元素,同时在剪裁上舍弃了紧身收腰设计,转而采用A字摆、微宽松的H板型,更适配多样身型。“哪怕是平时上班、逛街也能穿。”她说。
在面料选择上,团队既保留了具有传统质感的材质,又引入了醋酸、棉麻等更透气易打理的面料,部分款式还加入牛仔布拼接元素,强化日常感与潮流感。“我们希望旗袍不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件可以融入生活的穿搭单品。”朱粤说。
“青”力相助
从个体破圈到协同成长
这三家风格迥异却内核共通的小店,共同描绘出青春经济的新样本——不追求速成网红,不复制爆款模板,而是以文化底蕴叠加设计语言,构建可持续的创业生态。
“几个月前,团普陀区委组织了30多名青年主理人来体验交流,大家围坐在曲水旁分享创业心得,那个画面特别动人。”赵闻汐回忆道。这样的交流平台让青年创业者彼此学习,也在共青团的组织下,形成了青春经济的协同效应。
如今,团普陀区委正在探索如何更主动地当好“青春联络员”和“发展助推器”,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全力支持青春小店成长。从单点的创业扶持,到系统性的产业培育,共青团的赋能作用正在这片创意热土上充分显现。
通过上海共青团的有力推动,这些以氛围美学为纽带的青春小店,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共同形成了相互启发、协同发展的创业生态。新中式美学在这里不仅仅是商业卖点,更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青春经济在文化传承中找到了更深层的价值支撑。
[探潮员说]
氛围美学
触动青年心弦
记者:此次探访哪些体验让您印象深刻?您如何看待青春经济新形态?
洪千辰:我从小学习琵琶和古筝,对古典元素很亲近。今天最打动我的,是这些青春小店用氛围美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
我是第一次体验宋式点茶,亲手打出茶沫的过程让我感受到:原来新中式美学可以这么有趣。
这其实很符合当代青年的消费理念:我们不只是购买商品,更是通过消费表达审美态度和文化认同。
记者:作为自媒体博主,您认为共青团如何能更好地扶持青春小店发展?
洪千辰:从我的观察来看,社交媒体运营已成为青年创业者的“必修课”。以前开店可能把产品做好就够了,但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认为团团可以组织新媒体培训、搭建主理人社群,并为优质项目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好的内容不仅能带来店铺流量,还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触达年轻一代,实现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