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曹的作品《和画架打一架》。

《洗澡时间到》充满想象力。

用边角料创作的“外星人”。

曹曹在创作现场。
【文/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图/受访者提供】
95后艺术家曹曹自今年八月初起,在松江鼎天提花博物馆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驻留创作,每天在不计其数的提花面料中挑选所需材料。织物是服装设计专业科班出身的她的拿手用材,记者见到她的当天,她穿着自己设计的半裙,由红、粉两色面料裁剪拼接而成的布条随意垂落,与其作品中的古灵精怪一脉相承。曹曹笑称,衣服买来后没有一件能保持完整,都被自己拆了重新设计,比如身上这条裙子的原型只是条睡裤。
古老纺织碰撞当代艺术
提花面料,指的是在表面形成特定图案的织物。曹曹作为鼎天提花博物馆的首名共创艺术家,便以提花为主要材料进行了集中创作。在临时工作台上,由提花面料赋予独特外形的闹钟和充电宝依次排开,这些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艺术衍生品是她在创作之余的积极尝试。一块块面料由缝纫机和手工结合拼接,“其实我也是在绘画,只不过将材料从油画颜料、丙烯、水彩等换成了面料和纱线。”地上铺着几块大幅挂画,这是她刚完成不久的作品,大面积拼接更直观地展露她的创作手法。“缝纫机和手缝的效果明显不同,前者是机械的感觉,无法表达粗线条,手工就更容易调节,所以我会用不同形式来组合。”她说,即使是缝纫机走线,她也会故意突然断开,在机械动作中故作笨拙,以此来丰富画面观感。
鼎天提花博物馆馆长柴方军介绍,艺术家将原本平面的面料进行再创作,便赋予其油画肌理,九月底,馆内一幅纤维艺术画刚参加了新西兰蒂帕帕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曹曹对提花织物的再造,非常有灵气,让大家看到提花面料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挖掘从实用到艺术的新生活方式。”柴方军说。他创办的提花面料工厂拥有海量图库,收录100余万种图案,并每天坚持研发十多个新品种。除了平日作为中外高校产教融合基地,工厂与曹曹等艺术家的合作还将古老的纺织语言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当代艺术。
在潜意识里刚柔并济
“不同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我很多时候更愿意将作品取名为‘无题’,我希望观众有自己的解读。”曹曹认为,“即兴之作总是上乘的”,因此自己的创作过程从头到尾都凭直觉,“如果事先想好再去做,就会被意识控制太多想法,我很享受潜意识里慢慢生成的各种可能性”。这似乎也是她的人生观——“我们不应该过早设定人生剧本,根据自己的兴趣一点点体验,才会收获无数种可能”。
繁复的提花图案与曹曹一贯大胆用色的风格不谋而合,她仔细分析着每块面料的独特之处,哪怕是单调的条纹也能通过不断折叠面料,变成全新的几何图案。“提花的特性在于其正、反面的图案各有特色。”在日复一日与提花面料的接触中,曹曹娴熟巧妙地利用一正一反来制造层次感。
而软雕塑作品就更能体现曹曹对不同材料特性的细致观察。在拆解、解构、重组、编织的过程中,曹曹除了要对纤维织物了如指掌,还要对生活中的综合材料进行深入探索,尤其是将柔软的纤维织物和硬朗的木质、金属、玻璃等材料进行杂糅碰撞,不仅拓宽了纤维艺术的边界,也创造了独特的视角和触觉体验。在她看来,这种大胆且细腻的尝试,更加丰富了自己原本擅长领域的创作体验和心得。
“之所以在我擅长的纤维艺术中融入金属等材料,是想要衬托出一种生命力。因为人的生命力在于在不同环境中依然很坚定地做自己。”曹曹认为,这些综合材料便是作品的“棱角”。
是创作者更是观察者
除了这两个月的驻地创作作品集结展出,国庆期间,曹曹的另一场个展“局外人”也在上海M50举办。她将自己擅长的创意编织和软雕塑结合,探索出了一种新颖且独特的创作语言。“局外人”的创作原型是外星人,这也是她的创作缘起。“没有人见过外星人,所以才可以无限想象”,毕业后第一年,她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时,利用边角料拼凑出了一个个外星人形象,“那一瞬间,我好像找到自己的使命了”。在本次展览中,曹曹将过往创作的“局外人”集结在一起,呈现出精简有趣、自在天真的寓言故事场景。
之所以取名“局外人”,曹曹有着开门见山的解释,“外星人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局外人”。但曹曹习惯于将个人展览视为自我构建的精神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暂时脱离现实身份,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以超然态度审视世俗生活”。延伸至创作关系里,艺术家在自己创作出的“外星人”面前,也是局外人。因此,曹曹既是创作者,亦是观察者,“创作不仅是我的自娱自乐,更是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