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卓为观众讲解展品。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昨天,作为华东师范大学74周年校庆特展,“带载千秋 同心复兴:中国古代带具展”在校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汇聚唐代至明代300余件(套)带具精品文物和藏品,通过“玉带”“金銙”“马鞍”等古代服饰和车马器中的方寸之物,系统展示中华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实证。特别的是,这一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华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专业文物鉴定与艺术管理方向首届专业型博士生刘小卓,这也是她作为博士生中期考核的一次汇报展。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每一件带具都力求“开口说话”
“带具”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既是“束衣御物”的实用器,又是凝结着民族身份的物质印记,还是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展览按历史脉络划分为五个单元,采用线性叙事方法,集中呈现了带具从唐代的开放包容到明代的成熟鼎盛的演进历程。
展览现场,每一件带具都力求“开口说话”。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唐代玉带的题材比较丰富,有龙纹、胡人乐舞纹、狮子纹、瑞雀纹等。其中,胡人题材的流行与唐代社会对胡人乐舞文化的喜爱密不可分,彰显出唐代“兼收并蓄”的审美倾向,进一步反映了这一阶段民族融合的进程。
在一款“胡人吹笛玉带銙”的展品背后,正是唐代带具“胡风汉韵”的典型题材。原来,在唐代,很多西域胡人来经商、当乐师,胡人乐舞成了流行文化。这种纹饰刻在代表身份的玉带銙上,说明“胡风”不仅被接受,还成了中原统治阶层审美的一部分。
五代带具在题材上深受唐代影响,以龙纹、伎乐、高士题材最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前蜀王建墓出土玉大带。另外,钱镠墓出土金玉带的带扣头也是采用阴线錾刻的龙纹。龙纹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寄托,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精神的体现。
明代玉带最常见的形制是一套二十銙。明中期以后,犀角、象牙、沉香、玳瑁等材质的带銙也多有发现。麒麟纹是明代带具的常见题材,其形象融合了鹿身、牛尾、马蹄等特征,常与火焰纹、云纹、牡丹纹组合出现。《明史·舆服志》载正德十三年规定四、五品官员使用麒麟纹样,锦衣卫指挥侍卫等特殊职位亦可服用。
这些跨越千年的藏品,以其精妙的工艺与深厚的意涵,成为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策展本身就是超越书本的深入学习
本次展览不仅是献给校庆的深情厚礼,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与文化实践。它聚焦“考古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融合,是美术与书法专业型博士点的首届专博生中期考核的重要实践成果。
学生策展人刘小卓是一名95后,对她来说,此次策展正是将课堂所学的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是一次超越书本的深入学习。前期准备中,刘小卓和学生团队从1000余件展品中筛选,拍摄图录资料,进行称重、尺寸测量和材质记录等。
在导师朱浒教授的指导下,展览最终聚焦从唐代到明代这一历史阶段:民族交融频繁,文化多元共生,通过这些带具展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民族交流的历史脉络。
“感觉是一场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早在硕士阶段,刘小卓就专攻美术考古,这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像识别、断代分析、图样结构解读,这些技能让她在面对海量藏品时能够迅速抓住关键信息。然而,策展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历史、文化、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协调展馆、志愿者团队等多方力量,藏品出借、保险事宜等琐碎事务,都需要操办。展览落地前,学生志愿者讲解队伍等培训,都让她深刻体会到策展工作的复杂与艰辛。
站在展厅中,佩戴“小蜜蜂”为观众做完首场讲解,刘小卓才有了“真实感”,望着观众专注的神情,她心中满是自豪。这是一次展品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