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孙芯芸 边欣月
本报讯 金秋的复旦校园,弥漫着对一位远去赤子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在复旦上医校友王万青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上医仁心 草原曼巴——杰出校友王万青同志纪念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式开展。同日举行的王万青先进事迹报告会,以“榜样之光照亮奋进之路”为主题,深情追忆了这位将一生奉献给甘肃玛曲草原的“草原好曼巴”,其扎根高原、悬壶济世的感人事迹温润而有力地触动着每一名聆听者的心。
魂归草原,精神永存
王万青同志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1968届杰出校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医师,于2024年10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0岁。遵照其生前“回到草原深处”的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他奋斗了一生的玛曲大草原。这位曾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医师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并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的“草原曼巴”,以其一生的坚守,书写了汉藏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展览细致呈现了这位上海学子如何响应“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时代召唤,从黄浦江畔毅然奔赴青藏高原,在海拔3800多米的玛曲草原扎根56载的壮丽人生。行医之余,王万青用画笔绘制了各类医学图谱,还手绘连环画《我在黄河第一湾》记录草原生活。展览中,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无声地诉说着他的坚守、智慧与浪漫,让观展者得以跨越时空,与这位不朽的医者对话,汲取奋进力量。
王万青先进事迹报告会先后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和邯郸校区举行。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宣讲团,将走出甘南的第一站选在了王万青的事业出发地——上海医学院,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还原了“草原曼巴”的平凡与伟大。
王万青长子王团胜作为家属代表,回忆了父亲从上海到玛曲的生命轨迹。他提到父亲在玛曲阿万仓乡,仅凭“两间土坯房、一个血压计、一个听诊器”起家,常以骑马、骑摩托等方式奔波于千里牧区出诊。王团胜说,父亲为他取名“团胜”,寓意“民族团结才能进步胜利”,并让子女铭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名言。尽管荣誉等身,王万青始终谦逊,坦言“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在医学上的成绩和贡献太小”,并表示“如有来世,我还将奔赴草原”。受父亲影响,王团胜在医学院毕业后也回到了玛曲工作。
玛曲县的乡镇负责人、基层干部、党校教授和医护人员也从不同角度,生动阐释了王万青克服艰苦环境、语言障碍,建立防疫体系、练就“全科医生”本领、培养本地医学人才、促进汉藏团结的感人事迹。没有华丽辞藻,却句句叩击心扉,那位在风雪中策马出诊、在简陋手术室里为抢救生命而与死神赛跑、在铁皮房里挑灯研读的医者形象,栩栩如生,令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后学景从,誓承精神火炬
王万青用一生在草原上写下的,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由一次次出诊、一页页病历、一句句藏语问候汇聚成的生命之歌。他或许从未想过要成为榜样,只是朴素地坚守着一个医学生最初的誓言。如今,这歌声已越过雪山草原,回荡在母校的殿堂,悄然播下种子。
药学院本科生陈曦圆在听会后感慨颇多,“他的事迹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前行方向,让我坚定了用所学守护人民健康的信念。”“我们要把王万青老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研究生宋凌浩在与宣讲团交流后坚定表示。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任宇辰曾随博医团于今年暑期赴玛曲进行志愿服务,他分享道:“在玛曲,看到牧民提起‘王曼巴’时眼中的敬意,我深刻体悟到,他留下的不是冰冷的病历与手术刀,而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后来者的路。”
致公党复旦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医学院总支主委、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莫晓芬深受触动,她表示,王万青学长以纯粹的初心和无惧艰难的毅力,用半个世纪的执着坚守为玛曲同胞建起了健康堡垒,其“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与“计利天下”的家国情怀,是矗立在心间的精神丰碑。“作为上医的一员,身在王万青精神的发源地,我当以学长为楷模,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本职,德术并修,为推进‘五官健康事业’建设、增进人民‘美好生活感受’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