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记者 郦亮
本报讯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城市文化,甚至改变城市文化的研究方式。作为2025上海国际艺术节主题内容板块之一,“城市文化 国际对话”系列研讨活动10月20日在上海大宁会议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以“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聚焦AI时代的城市文化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志强也曾担任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他透露,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进行世博园区规划的时候他们就引入了人工智能。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在半年时间里7000万人共同进入一个空间的先例,每天要有1.1万人进入世博园区,如何做到井然有序,又能让每个人有很好的体验,这就需要AI来协助规划,模拟7000万人的大脑。这件事开创了世界的先例。
可以说这十几年中,AI已经深入到吴志强院士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之中。比如他研究外滩建筑,他就要求团队将外滩所有建筑的外立面都扫描出来存入大数据库。结果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很容易地搞清楚了这个窗户与那个窗户之间的关系,不同建筑、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的房屋主人,瞬间构建出来了一张总谱,“我们用AI识别上海历史文化基因,破解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个是人工无法做的,因为太复杂了。”
这一点在上海大学教授郑洁那里也是深有体会的。他们之前在进行一个“上海艺术家地理分布与变迁”的研究课题。在翻阅了大量文献史料档案之后,从中挖掘出了1379位上海艺术家的1800多个居住的地址,“这个大数据的建立最初还是通过手工完成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后期用了一些AI的技术,来识别地址以及将地图进行修复。”人工智能给出的分析结果也有意思。20世纪初,上海的艺术家喜欢住在福州路一带,因为当时福州路有大量书店和出版社;到了20世纪20年代,老西门地区成了他们的最爱,因为这里交通便利;到了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西藏南路、北京路、南京路地区出现了另外一个艺术家集中居住的地区,而山西南路、福建东路这一带也出现了集聚区。
AI甚至可以帮助分析上海艺术家的生活习惯。郑洁教授告诉记者,过去咖啡馆、西餐馆、舞厅、电影院是艺术家比较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建模研究的结果显示,其实上海的艺术家还是比较传统。“他们大部分人更愿意在私家园林进行诗书画的雅集而不是逛公园,他们更愿意去中式的茶楼、酒店、饭店,而不是吃西餐。一些舞厅,比如说影视院,对于在这方面有偏好的艺术家是有吸引力的,但是没有构成统计上的重要性。”
中国学者将AI运用到城市文化研究方面的做法,其实也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学者以启示。文亨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亚洲区秘书长。他表示,在人工智能之前,所有的教授、艺术家就好像一部留声机,他们会倾听一首歌曲和另外一首歌曲,但是有太多的信息和太多的磁带录音没有办法进行分类和分析,而人工智能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夫人是传统的舞蹈家,她每天都很震惊,因为大学在邀请人工智能的专家来教这些教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应用在每个领域。因此,针对西方、中国、泰国、韩国一些舞蹈的姿势和舞蹈的动作,她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但人工智能只需要1分钟就可以推出30页的报告。”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本次学术研讨活动进一步凝聚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合力探索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路径,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与“上海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