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烂梗“侵”校园,我们能做些什么?

青年报 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本报去年对此曾有专题报道。

    □青年报评论员 张逸麟

    近来,江西一名小学青年教师的课堂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现象,老师直言“如果你们一直说这种梗的话,就说不了有知识的话了,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也不会用了……”“你脑子里其他的优美的、好的语言,都被覆盖了”。她还积极引导学生,当需要表达“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好”时不要张口就是“包的什么什么”,可以使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

    青年教师诚恳且直截了当的提醒,引起网友的广泛共鸣。很多为人父母的网友发现孩子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了,“热梗”“黑话”频出,让家长时常接不上话,有的孩子还会因为成功“为难”家长有些小自豪。可深挖这些常用“热梗”,不少相当无聊,有的甚至来自悲剧事件,可由于判断力不足,青少年往往对于“热梗”照单全收。

    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将其作为日常主要交流方式,这样的现象在中小学已不少见。究其原因,一方面青少年热衷于用精悍“酷炫”的表达来迅速完成社交,或引起注意。另一方面,青少年也在通过网络用语来打造社交圈层,对外设置壁垒。对于长辈的劝阻,孩子们常常会用“你不懂”“落伍了”作为回应。逢年过节时走亲访友,由于“语系不通”,有的孩子索性放弃礼节性社交。

    网络流行语,不乏鲜活、直指人心的表达,是时代生活的缩影。但是,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不小的灰色地带。当任何美好的东西都浓缩成“666”,任何赞美的词都统一为“yyds”,这样的表达无须思考,却消解了语言中的精准与美感。“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那名教师的评价一针见血。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表达工具、媒介形式会影响使用者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总结而言就是“用进废退”原则。当孩子们越来越热衷简单浅显,甚至缺乏格调的表达,久而久之便忘却了对语文之美的探索,进而影响整个思维方式。

    根据2024年11月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这一代青少年是伴随着二次元、短视频成长起来的,若是任凭网络流行语尤其是网络“黑话”无限度地泛滥,那些规范表达、愿意在表达中追求美感的学生反倒成了“另类”,那么当这一代青少年成年后又会遇到怎样的“词穷”现象?

    因此,改变当下青少年对网络“黑话”上头的现状,既需要加大在网络生态上正本清源的力度,也需要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上积极引导。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语出惊人”、被人“点赞”,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往往最具引导性。当那名青年教师直截了当地对烂梗说“不”,无异于一正班内的语言风气;当她激励学生说“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便为学生树立了表达的审美标杆,同时提醒学到的文化知识不应锁进备考保险箱里,而应该善用、活用。

    这名青年教师影响的不只是一间教室,她的教学视频在网上刷屏,鼓励着更多老师和家长积极介入孩子们的语言世界。很多网络用语非常精辟,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可若“偏食”过度,便会导致语言上的“营养不良”;如果“误食”了那些烂梗,更有可能影响孩子们正在塑造的三观。所以这种干涉不应是严令禁止,而是要具备包容性,通过鼓励、吸引的方式推动青少年在表达上自觉求善求美,进而养成独立思考、追求审美的表达习惯。

    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中国语文之丰盈、曼妙足以提供充分养料,关键在于更多积极的引导。我们希望下一代也有“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独创,而不是“这景色666”的贫乏表达。

2025年11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