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工大“小叶子”集体创作。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8名“小叶子”创作的海派剪纸作品。
当海派剪纸的镂空纹样遇上进博会的全球视野,当非遗技艺的传统温度碰撞青年志愿者的热忱,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8名“小叶子”,正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盛会中焕发新活力。他们完成的5幅剪纸“进宝”作品,将入驻今天正式启用的“小叶子”之家。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作为上海本土极具辨识度的非遗技艺,海派剪纸以线条细腻、题材鲜活著称,既能展现江南水乡的温婉,也能融入时代发展的鲜活元素。近年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非遗+美育+思政”为路径,依托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搭建实践平台,使得青年学子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沉浸式体验里筑牢文化自信。如今,这份对非遗的热爱与传承,被“小叶子”带到了第八届进博会的舞台。
本届进博会上,来自工作室的8名“小叶子”创作的海派剪纸作品藏满巧思——围绕“责任共赢”“数字化”“新能源”与“绿色”四大核心主题,他们将进博会场馆的现代轮廓、全球客商的协作场景、智能服务的科技符号、风力发电的绿色元素,逐一融入剪纸的镂空艺术中。
作品里,还特意嵌入了学校志愿者吉祥物“小工蚁”——憨态可掬的“小工蚁”与进博会吉祥物“进宝”在红纸间“并肩而行”,恰似二工大“小叶子”与进博会携手并进,用协作与坚守诠释“共赢”初心。
“看到学长学姐去年以‘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创作出进博系列作品、在岗位上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时,我突然觉得,非遗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讲好进博故事的新语言。”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3级日语专业的傅小玮是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学员,也是今年的“小叶子”,她将在虹桥论坛的服务岗位上负责论坛保障与来宾引导。
傅小玮告诉记者,她十分期待在引导之余成为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也正是往届志愿者身上“传统与当下的碰撞”的鲜明元素,让她坚定地报名成为“小叶子”。如今在岗期间,她也将向遇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来宾,分享更多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当代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魅力随志愿服务的温度一同传递。
一张剪纸,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一群“小叶子”,让文化自信在青春里扎根。在进博会的各个角落,这样的青春身影还有很多。青匠文化育人工作室的“小叶子”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今年,5幅承载着海派文化的“进宝”剪纸作品,陈列在“小叶子”之家,成为又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