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上海,“大思政课”试验体系正在全面深入构建,全市已布点建设“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7个、重点试验区12个、重点试验高校31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04个。
记者 刘昕璐
用青言青语传递知识
课余时间,00后的詹嵩是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宣讲团的一名主力成员,同时还是B站上讲述“政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有着10万多粉丝的知识视频类UP主。2023年11月,她正式成为宣讲团的一员,吸引她的不是一份证书或荣誉,而是招募通知里的一句话:宣讲团将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大学与社区。
2024年6月,詹嵩随宣讲团前往育才中学,为新一期青年党校上开班第一课。她与同学们共同探索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金融实践,感受共产党人“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
“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因自身仍处于学生时代,可以比较好地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会自然地用青言青语传递知识,讲解他们希望了解的课外内容。我们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故事,在年轻人心底埋下一颗追问‘为什么’的种子,了解真实的中国。”在詹嵩眼中,大学生在备课中真切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中小学生能够在听课互动中拓宽视野,这种双向成长正是“一体化”的核心所在。
构建“金字塔形”宣讲梯队
詹嵩所在的新时代宣讲团,实际是有梯队的。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薛寅申介绍,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宣讲团正通过构建“金字塔形”宣讲梯队、开发阶梯式课程体系、搭建“三位一体”实践平台、建立长效协同机制和打造品牌活动,开展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特色实践。
“我们打造了‘大学生示范团+中小学青苗团’的金字塔形宣讲队伍,形成了大中小学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育人模式。在大学生示范团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部等优势学科的理论引领作用和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效应。中小学青苗团则吸纳了上海乃至外省多所附属小学、初中、高中的优秀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通过开展党团队联动、大中小学共建的结对活动,共同参与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实现‘党员引领、团员示范、队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薛寅申说。
点亮一体化教学观摩品牌
有金课,有良师,还有好教材。上海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开设导学、导读和主题活动课程。沪上大中小学正结合新时代伟大成就,善用“大思政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和我的祖国”“伟大的起点”“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以中国式现代化奋进新征程”主题的教学观摩活动……2019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连续五年牵头举办“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系列活动,举办6届全国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探索形成整体构建、依次递进的进阶式教学设计,着力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打造示范样板,也日益点亮一体化教学观摩品牌。
这样的观摩活动,正是上海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破解难点堵点的一种实践。
设立“华普”优师工作站
奔着这样的目标,学校已实施与学校附属中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集团”建设计划,推进与普陀区、崇明区、闵行区、虹口区、奉贤区以及松江区教育局等一体化共建活动。同时,在全市设立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在内的30余所中小学的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基地校,为一体化“共研、共教、共学”机制提供实践依托。
就在3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普陀区教育局依托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大-普陀区),签订共建教育共同体协议,设立“华普”优师工作站,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开发大中小学段教学案例、形成一体化案例教学设计,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做出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