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3岁的“冷淡”,请家长“智慧爱”

学生导报

    暖心师  温彦泽

    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暖心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

    学校中级心理咨询师

    我是一位13岁男生的母亲,想咨询如何应对孩子近期的心理变化。从今年年初开始,我13岁的儿子突然变得异常冷淡。他一回家就锁房门,拒绝和我们聊学校生活,连以前最爱的篮球赛和模型拼装都提不起兴趣。孩子他爸观察到,这种变化可能和他沉迷手机有关——他常在深夜用社交软件和陌生网友聊天,游戏记录显示每天在线超6小时。孩子他爸发现后强行没收了手机,还改了家里Wi-Fi密码,结果孩子现在连饭都不愿和我们一起吃。

    我们夫妻俩反复反思,这种情况是否和二孩有关。小儿子去年出生后,家人难免把更多精力放在婴儿身上,大儿子曾抱怨过“你们只关心弟弟”。但矛盾的是,老师反馈他在校表现正常,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同学家长也说他和伙伴相处融洽。

    目前孩子在家像座沉默的冰山,在外却保持阳光形象,这种割裂状态让我们既心疼又无措,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方法重建亲子沟通,同时有效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观念,妥善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一位家长

    家长:

    您好!

    当我们发现13岁的孩子开始变得沉默、情绪起伏大、对话题敏感,甚至对父母有些“冷淡”时,很多人会感到焦虑、担忧甚至有点失落。这其实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正常反应,也预示着他们逐步开启从“依赖”成长为“独立”的过程。您能够及时觉察,并且愿意主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愿意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沟通、给予陪伴,这本身就是有爱的表现。而当下,我们可以试着换些视角,学会给孩子更加智慧的爱。

    首先,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可以从“说教”转向“理解与协商”。13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变化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情绪容易波动,开始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对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远比以往强烈。如果一味从家长的角度看问题,这些渴望就可能被忽视、被压抑。

    建议1:

    用“好奇”代替“质问”

    孩子不爱说话,不妨借助感受开场:“妈妈最近有点担心你,你看起来好像心情不太好,愿意和我聊聊吗?”表达家长的好奇更容易让孩子卸下防备,而不是感觉被“审问”。

    建议2:

    给选择权,减少控制感

    与其说:“你必须先写完作业才能玩手机”,不如说:“你想先写作业再休息,还是分段来完成?我都支持你。”给予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也更容易配合。

    建议3:

    理解情绪,而不是马上讲道理

    当孩子抱怨师长、同伴,甚至周围环境时,不要急着劝说或批评,可以试试:“听起来你挺委屈的,这种情况是让人不舒服,你希望我帮你一起想办法,还是只希望和我说说呢?”先接住孩子的情绪,他才更愿意继续表达,进而增加后续思考、应对的机会。

    建议4:

    关注努力而非结果,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

    面对不理想的结果,家长首先调整:“这次虽然没考好,但我看到你之前有认真复习,这是你成长的一部分。”降低孩子的自责,也让他看到你对他的关注。

    其次,在二孩家庭中,让青春期孩子感受到“被需要”。

    对于二孩家庭来说,大宝在青春期进入“自我认同”的关键阶段,如果此时感觉父母的关注都给了弟弟妹妹,往往会出现被忽略、不被重视的心理落差。

    建议给予大宝“专属陪伴时间”,也不要道德绑架“你是哥哥”,鼓励大宝参与照顾小宝,但不是强迫照顾。

    再次,面对青春期网络社交,理解使用动机,引导健康表达。

    如今的孩子成长在网络世界中,刷短视频、看直播、社交聊天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长若一味限制,往往适得其反。关键是理解背后的需求,引导出健康的使用习惯。

2025年0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