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平”:让衡复风貌区在实践中“活”起来

学生导报 通讯员 缪菁菁 记者 曹莹 受访者供图

    为带领学生深度探索学校所在的衡复风貌区的历史人文魅力,建襄小学四年级“附近的重回 ——带你一起走天平”项目,以 “如何针对不同游客介绍衡复风貌区”为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在6 课时的项目化学习中,通过组建团队、实地考察、设计攻略、修订优化及成果展示等环节,在实践中书写了一段融合学科知识、社会责任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篇章。

    通讯员 缪菁菁 记者 曹莹 受访者供图

    项目设计:

    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生长

    同学们通过小采访发现,许多人对衡复风貌区缺乏了解。因此,同学们设计出“提出问题、组建团队、确定主题、收集信息、设计攻略、最终介绍”的完整历程,最终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的多样性攻略,其创造性体现在 “按需设计”的思维突破上。

    项目目标的设定兼顾知识获取与素养培育。活动目标涵盖对衡复风貌区历史人文的认知、攻略设计能力的提升、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维度;学习素养则聚焦创造性实践、探究性实践与社会性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多元发展。如创造性实践体现在各小队根据不同对象需求设计差异化攻略;探究性实践贯穿于实地考察收集信息、修订攻略的过程;社会性实践则通过团队协作、实地探访等环节得以体现。

    实践历程:

    在行走与探索中建构认知

    学生根据介绍对象(外国游客、老年群体、年轻潮人等)分组,设计队名、队旗,选定攻略主题。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志愿者带领下,走进衡复风貌区,用脚步丈量历史。他们手持学习单,记录景点地址、特色、开放时间等信息,感受建筑细节中的文化底蕴。“以前路过宋庆龄故居只是看看外观,这次实地考察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和故事。”一名学生在考察日记中写道。

    设计与修订攻略阶段,学生展现出强大的信息整合与创新能力。他们运用地图 App规划路线,通过小组评议,学生从路线合理性、景点匹配度、信息完整性等方面反思改进。

    出项阶段是成果的集中展示。各小队带着攻略小报、视频或App,走进三年级班级、嘉澜庭社区、家庭等场所进行介绍。面对不同听众,学生灵活调整介绍重点。“当看到三年级同学听得津津有味,还追着问问题时,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参与展示的学生自豪地说。

    多维收获:

    从知识建构到素养提升

    同学们表示,通过实施项目,在知识层面,深入了解了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建筑、名人故事、红色文化等,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远比书本知识更生动、更深刻。

    通过项目,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不了解”到 “想介绍”,再到“主动担当宣传者”,这种情感的转变体现了社会责任意识的萌芽。有学生在项目总结中写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宝贵的文化资源,以后我要带爸爸妈妈、同学朋友来游览,让更多人知道衡复风貌区的美。”此外,项目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面对“如何让攻略更吸引人”“怎样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等问题,学生不断尝试、反思、改进,这种思维习惯将受益终身。

2025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