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拨动我心?
2019-04-21 生活

文/停云

本期主题:音乐

芬芳四月,垂柳、玉兰、迎春花都蓬勃生长,绽放新姿,樱花烂漫,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此时,耳边响起了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春》,以回旋曲形式写成,小鸟欢快歌唱,森林枝叶随风婆娑,呢喃私语……突然,电光乍闪,春雷惊蛰,万物苏醒。春天的声音在乐曲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的美,让人惊奇,它没有如同语言“那是一朵绽放的玫瑰”一般明确的内容,却能够直击心灵,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直接与情感联系。音乐中的赋格,或许整个银河系中的所有生命都可以感知。

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早脱离“模仿自然”的艺术,它最能表现人情感的折光。琴弦拨动,我心震颤,大调的喜悦,小调的悲伤,人们跟随着音符的节奏达到情感的共鸣。

《海上钢琴师》

作者:[意]亚历山德罗·巴里科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1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销魂的船长,但每个人都可以让梦想远航。

一九零零一生在海上度过,暴风雨是他的朋友。在“弗吉尼亚人号”遭遇致命风暴,旅客们慌不择路时,一九零零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从容自如地弹奏,“钢琴随着浪潮飘来荡去,大海好像是在摇动着摇篮中的钢琴”。面对浩瀚无涯的海水,寂寞的浪潮一刻不停地冲洗着他孤单的心灵。

一九零零从未到过广袤的陆地,他并非厌恶陆上生活,没有试过,何谈厌恶。只是空间有限的“弗吉尼亚人号”和八十八个键的钢琴,足以让他尽性挥洒无限的音乐才华,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任情所往、自由无拘。

《她比烟花寂寞》    

作者:[英]希拉里·杜普蕾/ [英]皮尔斯·杜普蕾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年:2012-2

原以为短暂的缠绵

早已经灰飞烟灭,随风而逝,

却不知它经不起丝毫的触碰,

那是一份珍藏心底,

总想回忆又生怕触碰的隐隐的痛。

杰奎琳·杜普蕾,二十世纪天才大提琴家,5岁初展现过人禀赋,16岁惊艳音乐界,28岁因多发性硬化症告别舞台,在烟花绚烂之际,寂寞离去。杰奎琳·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和弟弟皮尔斯合著了这本传记,它系于成长、音乐、家庭,系于爱与叹息,生死之外,琴音依旧。

杰奎琳的音乐生命,18岁前聪明早慧、快乐纯真,18岁到28岁,蜚声国际,得到过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切,然后突然地,由天堂跌落地狱,疾病让她“不能行走或者移动”。她怀疑、痛苦、落寞,然而她的音乐告诉世人,她曾如此热爱人类,在她的股掌之中,大提琴是暴发性的、狂放的,如同“流水顺从了枯木,留下深凿的痕迹”,这是生命之花绽放的结果。

《乐队女孩》

作者:[美]金·戈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8

女孩在长大成人期间都有取悦他人,

以及把自身权力让渡给他人的经历。

如果你掩饰自己极度敏感的天性,

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女人”了吗?

在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摇滚乐圈里,一个女孩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戈登带着朋克的直率,在书中以坦诚的口吻,犀利地讲述流行乐与摇滚乐中的女孩们,她们如何按照大众的需求和媒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扮演着激情四溢、充满黑暗、拒绝按规则行事的朋克公主。“音乐的确重要,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女孩子的长相最重要”,这是大众的普遍看法,但戈登不是这样的女孩。

书中充满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声光颗粒,记录下一个“乐队女孩”如何在男性乐手的“能量顶点”之下成长为一个女人的过程,以及当世上并无前路可寻时,如何构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创造力的人生。

《音乐即自由》

作者:[日]坂本龙一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17-4

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

实际留存在音乐世界中,

就能借此跨越时空的限制,

逐渐与他人共有,

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坂本龙一在书中的前言提到他小时候,大家写下自己的梦想,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要当首相、当医生、当空姐、当新娘……但他却写自己没有志愿,“认为自己一点也不想变成任何东西”。

坂本龙一没有给自己的人生任何限制,他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顺势而为,见招拆招,成为自己。坂本龙一自小开始接触古典音乐,而他那惊人的创造思维大概源于他的青春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着时代的潮流而叛逆。在他初中二年级时第一次听到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被九和弦深深震撼,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认为自己是德彪西转世。他自己开玩笑说高中时自己总爱去爵士吧和女孩搭讪,但爵士乐的的确确深深影响了他:大量使用爵士乐和弦,并且在和弦之外加入延展音。1987年,坂本龙一为电影《末代皇帝》制作配乐,这让他登顶国际舞台并赢得盛誉。

《意义的边界》

作者:[美]查尔斯·罗森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12

最有说服力的音乐分析所解说的并不是晦涩不明的内容,

而只是人所皆知的东西。

这种分析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的,

并且将我们在聆听时已经部分发觉的内容明确地表达出来。

音乐可以挑动我们的情感,可是,很难分辨这情感是由音乐本身带来的,还是由听音乐时的个人情绪状态带来的。若在秋凉时分聆听了舒伯特的小夜曲,带着点惆怅的体验就萦绕着并留存在记忆里;若是夏昼,留存下来的情感则会是温婉而怡然自得。这种或那种情绪深埋在潜意识深处,在以后听到这段音乐之时,就会浮现并且强化反应。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门槛很低又很高的艺术形式,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能感知瓦格纳与贝多芬的激昂与澎湃,但我们却很难确认每个音符、每段旋律真正的意义所在。罗森认为,音乐的意义只存在于音乐本身,必须在音乐语言自身的框架之中来理解音乐。音乐赋予人们的情感,意味着在聆听时不感到别扭,也意味着这段音乐与我们对音乐的期待相符。


文/停云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