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百家》系列丛书6月6日首发 他们让光生出光,让光有方向
2019-06-03 文娱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青年报》创刊70周年之际,青年报社策划编辑的《对话百家》系列丛书将在6月6日思南读书会上首发,并举行名家云集的“文学与青年”主题论坛。6卷本的《对话百家》浓缩了《青年报》文化类周末刊《新青年》三年中的精华内容,编辑宗旨是“给你一束之光”,照亮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前行的脚步。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为什么推出《对话百家》?
   庆祝新中国成立和《青年报》创刊70周年

2016年4月,《青年报》推出文化类周末刊《新青年》,在发刊辞中列出的办刊原因有三点:第一,作为《青年报》子刊,锐气与朝气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优秀血脉;第二,在这个物欲横流和多元的大时代中,青年人更加需要定律与方向;第三,在个人梦被自由放大的大机遇下,青年人比任何一个年龄段更需要文化的力量。

在将近三年时间里,我们每周一期,每期以七八个版的体量全面推介一位当代优秀作家,反映他们的生活现场、文学创作和文化思考,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上海访谈”栏目刊发的内容就是编辑《对话百家》的蓝本。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年报》创刊70周年,青年报社花费将近一年时间策划编辑,联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对话百家》系列丛书,该套丛书分为《安顿灵魂》《文化酵母》《精神胎记》《生命暗道》《光的方向》《世相人心》等六卷本。

《对话百家》是130位当代中国作家的对话实录,包括王蒙、王安忆、刘醒龙、张平、张炜、李佩甫、迟子健、阿来、陈忠实、麦家、周大新、宗璞、金宇澄、柳建伟、莫言、贾平凹、熊召政等17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宁肯、李修文等60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鲁敏、石一枫等40余位青年作家,叶辛、赵丽宏、潘向黎等19位上海作家。

另外,还包括钱谷融、李敬泽、陈思和等理论型作家,马原、残雪等先锋派作家,刘慈欣、秦文君等科幻和儿童文学作家,二月河、周梅森等历史和现实主义作家,冯唐、笛安、张悦然等偶像派作家,蔡骏、血红等类型和网络文学作家,既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聚会,又有各类文学式样的聚合,更有各民族各地域文化的勾连,基本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实力、发展方向和文化思潮,不仅是百余位当代作家的致敬之书,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学的纵横地理。

6月6日下午,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等单位将联合主办思南读书会特别活动,首发“对话百家”系列丛书,并且举行“文学与青年”主题论坛。

为什么要做“新青年”?
   就是“让光生出光,让光有方向”

近年很多报纸处于动荡之中,不少副刊被砍,文化副刊更是越发罕见。但就是在这个当口,《青年报》逆势而上,创办了《新青年》周刊,这在文学界成为热议话题。

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清川说,《新青年》周刊力求向青年人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而所对话的那些文学家、文化学者、文脉传承和弘扬者正为此提供了光源,每一个受访者执着的文学故事和丰厚的人生体验,都无异于一支支拧开的手电,在他们的言谈间,光就会自然发散出来。

“我们以他们的最新作品为主线,开设上海访谈、自白、重读、旁评等栏目,约请青年与作者进行同题创作。在文人、文章、文脉、文鉴这一逻辑下,我们致力捕捉那些既可以沉淀为历史的又可以预见未来的文化视点,关注那些不是流行的,不是潮头的,但一定是动态的,是发展的,有力量的,有灵性的,是年轻人走着走着就会迎面相遇的。”李清川说,《新青年》周刊想做的,就是给年轻人一束光,让它照着赶路者的某个方向。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青年》周刊及其合集《对话百家》系列丛书的文化历史价值也会逐步显现出来。李清川坦言,编辑出版《对话百家》系列丛书,还有为中国文学保存温暖历史的一点“野心”。“我们希望,通过必要的梳理整理,去满足部分读者深入阅读的需要,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种参考。这种利用纸媒积攒‘光’,再借助书投照‘光’的愿景,也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悄然完成了一次历史记录和思想沉淀。”

记者发现,在《对话百家》系列丛书中,有一句题记就是“给你一束光”,这恰恰就是当年创办《新青年》周刊的宗旨;在《对话百家》的腰封上,还有一句“他们,让光生出光,让光有方向”。发光,被光照射,这便是青年报社编辑这套丛书的目的所在。

为什么是《青年报》?
   文学属于青年,未来属于青年

文学是属于青年的,未来也是属于青年的。“对话百家”系列丛书出版的消息,在文化界和出版界产生不小轰动。很多作家和评论家都为《青年报》承担起这样艰巨的使命、向青年人传播文学的热度的精神而感佩不已。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资深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思和说,新文学运动领袖们都很年轻,相当于现在的“80后”和“90后”,最年长的也不过是“70后”。所以,从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青年文学,它含有强烈的文学先锋因素,表达了中国青年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情绪和审美形态。但是新世纪以来,文学已经进入了“中年”阶段。其标志之一,如今在文坛一线创作的活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作家群体,依然是1950、1960年代生人。他们毕竟已经不是青年了。而真正反映着大多数青年社会情绪的文学,却被遮蔽在资本渗透下的市场尘霾之中,还没有发出真正的光彩。这就是文学的“中年危机”。

在陈思和看来,有必要弥合这两大类文学的健康因素,有效地把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与当代社会生活以及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文学青年了解和认同前辈作家的创作心声和生活态度,在新形势、新环境、新媒体中凝聚起新的力量。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也是光荣的使命。陈思和说,在这方面,《青年报》此次推出的《对话百家》系列丛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陈思和对于《青年报》的实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对青年报社编辑出版的《新青年》周刊,自觉运用大众媒体来向青年读者推介当代著名作家的工作,充满敬意。他们选择的当代著名作家艺术家,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自觉继承者,弘扬他们卓越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总结他们在文学上的精神血脉,扩大他们的创作影响,对于传承新文学传统的血脉有着重要的意义。也许他们现在做的工作,只是一种堂·吉诃德式的风车大战,但终究是‘石在,火种就不会灭’,人文精神需要代代相传。”陈思和说。

130位作家都说了啥?
   评论家参与实施对话,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对130位作家的访谈,都是由评论家、作家或者记者实施的,王春林、何平、周新民、王迅、金理、杨庆祥、丛治辰等,还有著名媒体人舒晋瑜,正是由于一大批特邀人士的帮助,才使得与作家们的对话,显得更加顺畅而专业,处处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张炜在谈到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时说,如果不写完这部作品恐怕一生都不会安宁,为此,他耗时二十二年,写下450万字,流了很多眼泪;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经历了十七次退稿,他并没有因为挫败而迟疑,还将其解读为“每一次退稿对我个人而言都是打击,对作品来说都是‘打铁’”;以平朴为人和谦逊姿态为人称道的陈忠实,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常会强调,他不是大师,这不是谦虚,而是远远不及大师的格;冯骥才说,他如果一直画画可以成为一个富翁,也可以很庸俗地住进豪宅,但是偏偏要去做文化抢救。

尤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作家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联系贾平凹时,他正在武汉授课,身体很疲惫,但得知我们“等米下锅”,他在凌晨配合完成了采访。同样的情境下,迟子建在忙于家事,阿来在藏区调查,王跃文在基层参加活动,李佩甫在创作新作……

《对话百家》系列丛书的主编做了几点说明:一是每卷本目录中的作家次序,大致遵从了姓氏笔画排序。二是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信息,依据了报纸首发的资料,没有进行全面更新,因为作家一直都在路上,很难等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三是从报纸到图书的形态转化中,出于平衡新闻性与文学性,兼顾传播功能和阅读体验,去除了随时间推移而失去效力的部分内容。“以上处理,如有不妥或者疏漏,还请予以理解和谅解。由于能力和目力所限,不免会有遗憾和失误,也希望得到各个方面的谅解。”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