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出品”何以群星奖独中两元?好作品离不开好机制的孵化
2019-06-05 文娱

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新华社 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陈嘉音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已经落幕,但关于其中中国群众文化创作最高奖“群星奖”的热议还在继续。三年一届的“群星奖”评选从来都是竞争激烈,今年“群星奖”获奖作品20个,上海有三部作品获奖,而徐汇区就占了两部。所以有人说,此次“群星奖”评选最大赢家无疑是上海,是徐汇区。青年报记者经过深入探访了解到,徐汇区能够取得如此佳绩绝非偶然,这是上海市区两级群文孵化机制在发挥作用。

创作修改打磨,专家全程介入

此次徐汇区有苏州评话《捍卫者》与音乐小品《看见自己》两部群文作品获得“群星奖”。不过对于《看见自己》的导演栾岚来说,能获得“群星奖”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这是他们和徐汇区合作拿的第三个“群星奖”了。据栾岚介绍,《看见自己》的前身是讲述租客和房客故事的音乐小品《家》。在剧本选拔阶段看到这个还未成型的作品后,栾岚就一直和徐汇区的群文创作干部在努力让这个作品“立”起来。

“对于文本走向,我们也对最初的《家》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从排练到最后,差不多经历了十几稿的修改。”栾岚告诉青年报记者,《看见自己》的每一次的创作、修改、打磨提高的过程,都有大量专家支持和各种政府资源的介入,使得作品能够迅速地成长,并且日臻完善。

而同样出自徐汇区的以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的苏州评话《捍卫者》,其创作的过程也全程闪现着政府推动扶持的影子,主创鲁俊告诉青年报记者,除了资金上的扶持,《捍卫者》在创排过程中还接受了专家的评审和修改。

应该说,上海的群文创作水准取得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一套行之有效的群文作品孵化培育机制有着必然的关系。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根据上海市委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徐汇区制定了《徐汇区群众文艺创作方案》《徐汇区关于群众文艺创作作品扶持的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以创作队伍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资金投入为保障”的群文创作制度体系。现在来看,这个制度体系在“群星奖”获奖作品的创排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区两级“接力孵化”终现佳作

具体到机制的实施,徐汇区相关负责人告诉青年报记者,他们会着重孵化培育一批群文作品,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创作扶持。对于这些作品,从创作到修改再到打磨提高,全程都有专家代表介入,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作品迅速提高。之后还会有一个验收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每个资助项目在规定的时间通过汇报展演、展览等方式由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此外,专家组对其中具有潜力的优秀作品和项目经过论证、评议,择优将给予新一轮修改、打磨提高的滚动扶持。

当然,《捍卫者》与《看见自己》的成功,仅靠徐汇区一区之力也是不够的,这必然有更高层面孵化的影响。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群众文艺创作孵化机制。也是为了对标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海市文旅局建立了“上海群众文艺创作孵化机制”,开始对近两年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新作品进行“一作品一对策”的修改、打磨和提高。也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捍卫者》与《看见自己》通过徐汇区的选拔打磨被推送到市级层面,进入到了更高的孵化培育阶段。小机制结合大机制的有机结合,小孵化结合大孵化,小培育结合大培育,也就在区市两级的“接力孵化”之下,具有“群星奖”星象的作品开始不断浮现。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这一市区两级群文孵化机制,已经涵盖了戏剧、书法、美术、文学、曲艺、合唱6个领域。上海建立了6个领域的群文创作基地和示范点,针对目前群文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层需求,先后举办了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实习生 陈嘉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