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上演大型交响诗《英雄颂》,海派文化唱响英雄之城奋进之歌
2019-11-15 文体

上海音乐学院创演的大型交响诗《英雄颂》在上音歌剧院唱响。受访者供图

上海这座城的辉煌今天,离不开历史上一代代革命志士、无数的英雄。昨晚,作为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音乐学院创演的大型交响诗《英雄颂》在上音歌剧院唱响,作曲家安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透露,《英雄颂》的核心主题就是歌颂英雄,但它同时又非常耐听,用上了青浦田歌、江南吴语小调等浓郁海派气息的元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首作品里完成了高度融合,“希望能激起观众的共鸣。”

青年报记者 陈宏

在演出前,安栋介绍说,这首歌脱胎于《英雄壮歌》,这是上音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龙华烈士纪念馆共建成果之一,“因为公演后得到观众好评,我们就将它发展成了现在的《英雄颂》。”

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英雄颂》用交响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革命历史,追溯了无数革命志士在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诞生、斗争、成长和慷慨赴死,唱出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奋进之歌,展望了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辉煌与梦想,成为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升华。

大型交响诗《英雄颂》作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立项的重大文艺创作资助、由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安栋、刘灏作曲,并邀请词作家甘世佳为其中部分段落作词。音乐会由指挥家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并邀请歌唱家方琼教授,钢琴演奏家江晨教授,“力量之声”组合宋罡、王志达,琵琶演奏家汤晓风,笙演奏家鲍龙飞,古筝演奏家邓翊群,竹笛演奏家魏思骏,小提琴演奏家张润崯及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联袂演出。音乐会采用多媒体形式,并充分利用新落成的上音歌剧院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突出城市文化主题,呈现出上海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气质。

这部交响诗由《英雄的黎明》、《英雄的意志》、《英雄的力量》等三个篇章和一个长大的尾声《英雄的回响》组成,整个作品保持着一种基于作品思想内涵的结构力和内在逻辑。在阐释江南文化、展现海派文化的同时,又以红色文化为坚实底色,并在多元并存的上海文化中展现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力量。

安栋说,他“小学三年级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生活了41年”,听着“栀子花,白兰花”等沪语民谣长大的他,把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融入到了作品中,所以,像在第一篇章讲述上海开埠、英雄之城逐渐形成时,他用一首优美的田歌表现早期居民的耕作和生活,用吴侬软语和古筝讲述江南故事、展现江南美景,让上海的观众非常有共鸣。

当然,整首作品从头到尾歌颂的,都是一代代的英雄,它的推出是上音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它将像50多年前上音人创作的交响诗《红旗颂》(吕其明曲)和《龙华塔》(何占豪曲)一样,成为上海这座英雄之城的革命历史叙事和红色文化符号,成为一部传递红色文化基因的音乐作品。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