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辈的路上行走——记大庆油田“铁二代”刘丽
2019-12-19 天下

刘丽在检查抽油机电机皮带。

陈明

在刘丽的心里,父亲活成了路。

这亘古的松嫩平原,本没有路。惊飚拂野,衰草凄凄,别说人迹,连牛羊都罕至。直到有了新中国,直到发现了油田,直到父辈石油勇士们靠人拉肩扛,把偌大的井架在洋人惊侧的注视下耸立在荒原上,成为了我国工业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人们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于是才有了路。

有了路,才有了喷涌而出的石油,中国才有了“石油大国”的硬脊梁,才有了今天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身姿。

路,一矣存在,便永不消失,哪怕地老天荒,哪怕沧海桑田,哪怕风蚀雪剥,哪怕荆棘丛生,一如刘丽心中的父亲。

因为路,通向远方。路这边,是父亲殷殷的目光和嘱托,路前方,是希望和明天——刘丽如是说。

刘丽,一个普通的采油女工,也是极不普通的蜚声中国的大庆油田创新能手。她19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23岁获得全国技能比赛第三名;28岁被破格聘为采油技师;32岁被聘为采油高级技师、大庆油田技能专家;35岁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技能专家,为大庆油田最年轻的“集团公司技能专家”;40岁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41岁成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42岁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3岁成为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黑龙江省大工匠;44岁成为全国技术能手、石油名匠;2019年,刘丽成为中国大国工匠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滚动播出着记载她感人事迹的纪录片,她成为铁人式的英雄“铁二代”。

刘丽在紧固电机固定螺丝。

上部 父亲的路

刘丽现年45岁。

在鲜花和掌声以及媒体的镜头前、荣誉讲坛的麦克风前,刘丽谈的最多的是父亲的教导和影响。

她说,人生需要有坐标,我的人生坐标就是我父亲,父亲是我前进路上的灯塔。

刘丽的父亲刘文生,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抗美援朝中屡建功勋,屡获嘉奖,大庆油田元老级的劳动模范。闲来无事,幼小的刘丽常和父亲一起擦拭那些大大小小的奖章,听父亲讲每一枚奖章背后那些带着硝烟或原油味儿的故事,这是刘丽上的人生第一课。似懂非懂中,父亲说的“在关键的时刻敢于冲上去,无畏才能赢”,为刘丽的人生征途涂上了勇于拼搏的底色。

再长大一些,刘丽渐渐知道了自己有多么幸运。

众所周知,大庆油田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诞生于这里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共和国劳动者。从战场上转到祖国经济建设的父亲,便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老会战”。铁人王进喜的传奇和故事,也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缩影。父亲在一线当过采油工,后来在采油二厂知青大队当过指导员,在图强管理站队长和培训中心做干事和教员。他以突出的老会战奉献精神和令人瞩目的工作成就被选为黑龙江省的劳动模范。1974年,刘丽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刘丽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奔波在油田的砂石路上。

刘丽的父亲从小念过私塾。那时他们家的家境并不见得怎么殷实,但很有远见的祖父坚持在口粮中省出供儿子念书的钱。这使得父亲十几岁参军后,因文化底子优厚,又写得一手好书法,很快被推荐上军校,成为军中少有的“文化人”。到了大庆油田后,父亲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刘丽回忆说,当时撰写的油田“厂志”,都是父亲用毛笔小楷一笔一笔誊写的,可惜现在很难找到原件了。

那时,父亲在厂机关当文化教员,每天晚上要给工人们讲课。小刘丽就跟在父亲的身后,“陪”他去上课。父亲讲的什么她听不懂,但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看着那么多人静悄悄地听课,专心地记笔记。那些人望着父亲的眼神是渴望知识和尊重文化的。毫不夸张地说,刘丽的知识梦,就是从那时开始萌芽的。

刘丽的小学和中学都念得很优秀,一直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卷子拿回来,总是第一个给父亲看。父亲的批语也总是只有一句话:巩固成绩,继续努力。这句话不但伴随着刘丽整个的学习期间,也伴随了她的一生。中学毕业后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她选择上了技校。父亲说,别看上技校出来是当工人,当工人一样可以上大学,一样会有出息。

两年后,刘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因为成绩突出,在选择就业岗位上,她取得了可以双向选择的荣誉和机会。又是父亲给她选择了去48队。刘丽开始的时候还不太理解,既然可以自已选,为什么不去49队。49队是油田历史上具有辉煌荣誉的一个队,和铁人的1205钻井队齐名,技校的青年学生们哪个不渴望能到这样的荣誉集体里工作。但父亲对刘丽说,48队正是起步阶段,上升的空间很大,这样的队伍更能锻炼人。现在需要你去奋斗,而不是躺在现有的荣誉里贪图安逸享受现成。

刘丽说,我父亲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人。

刘丽到了48队后,马上感觉到这个队伍从上到下作风非常严谨,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积极进取的劲头。刘丽上班第三天,队长就让她独立顶岗,而且是正对着公司管理部门的“门面岗”,是全队最重要的一个岗位。这在别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容易被误会是“故意难为人”。但是,刘丽却觉得特别受鼓舞,她认为这是队领导对她在学校取得的优异成绩的一种肯定。“无畏才能赢”,刘丽摩拳擦掌,接受了挑战。

毕竟,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还是有意想不到的距离。刚上班头两个月,像当年小刘丽“陪”着父亲走过长长的路去给学员上课一样,现在,是老父亲“陪”着刘丽奔波在路上去上岗了。刚上班的刘丽对面前这个庞然大物是陌生的,像面对一匹嘶鸣的烈马茫然无措不知如何驾驭。于是,当过采油队长的父亲手把手地从最基础实战一样一样地教她,怎么操作,怎样擦拭保养设备,甚至怎样除草——

与此同时,刘丽也很快感到她的现有知识储备是不够的。有了在技校自学了高中所有课程的基础,参加工作的当年,刘丽就以超出录取分数线两百分的成绩,考取了原大庆职工学院,实现了父亲“工人也能上大学”的愿望。

白天要在井上工作,一下班,就急匆匆赶往职工大学学习,然后再坐晚上9点半的末班车回家,风雨无阻。两年的时间,每天晚上放学,都会看见路旁有个再熟悉不过的身影。夏天,他不断地驱赶着蚊虫的叮咬,冬天,大烟炮儿几乎将他凝固为雪雕塑像,那是父亲。

路上的父亲,在接她回家。

有时,父女俩互相搀扶,默默地走在旷野中阒无一人的路上,心里都在悄悄流泪。

父亲心疼女儿,甚至怀疑,是不是因为我的决定才使一个小姑娘受这么多辛苦。

而女儿更心疼临近古稀之年的父亲。她明显感到父亲的步履虽然依旧坚定,但已经不带风声了。此时刘丽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父亲失望。

父亲在学习方面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不但使刘丽学业优异,也使她受益终生。不断的读书充电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几十年中,刘丽从来没在午夜之前睡过觉。她要整理工作日志,备课明天的教案,在电脑上寻找新的技术改革信息。

父亲在技术上亲力亲为的指导和示范,更使刘丽如虎添翼,她很快就可以在路上迅跑了。

1993年刘丽去48队上班,1994年,刘丽就被选为矿上的“排头兵”。而她所在的48队,也第一次夺取了金牌。在当时,矿上有个荣誉叫“金牌采油队”,这被采油人视为最高奖赏。刘丽上班第一年就和48队一起夺得了这个荣誉,并且在以后的7年里,48队成为大庆油田唯一一个连续7年夺得金牌的单位,随后的三年,48队又晋升为大庆油田的功勋队,直至获得中国石油集团授予的唯一“百面红旗采油队”。这十年的历程中,刘丽也从被父亲陪同上班的年轻采油工成为中石油的首席技师,集团公司级的技能专家。

刘丽说:“我是和48队一同成长起来的,是这个队伍锻炼了我,我至今感谢父亲为我做的选择。”

父亲是引路人,和工友们创金牌的苦可是自已吃的。

每次金牌验收都是在年底。元旦前后,集团公司管理部门要来验收,包括生产设备管理在内,各项指标考核的数据都要有最终结果。那是东北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最低温度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老百姓早就在家里“猫冬”了,但那时也正是井队大干的时候,他们照样要在外面给设备刷漆、擦拭。把手从手套里抽出来那一刻不是感觉到冰冻,而是感觉到“烫”,“烫”过之后很快就没有知觉了。压力表怕冻,得反复保暖包好。无论白天黑夜,总要经常去检查,一旦发现冻住了,就得马上烧开。有一次,机器出了故障,刘丽和大家整整在外面干了一天。井里面喷出的液体溅在衣服上,湿一层冻一层,冻硬一层又喷上一层,工作服变成了又厚又硬的铠甲。水和泥冻成了水泥,水泥铠甲里的工人们互相瞅瞅,采油工咋都成了“兵马俑”!

“在关键的时刻敢冲上去!”这是出生入死的战斗英雄父亲对刘丽的鞭策;“今天,你冲上去了吗?”这是刘丽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提醒。她无愧于“虎父无弱女”,她做到了。

1994年初,队里4号井组的井长被调走了,刻不容缓的生产任务需要立即有人接替这个职位。但是班前会上,队长把这个意思一说,会议室里立时寂静得连声咳嗽都没有。大家都知道,这4号井组是由两个计量间合并起来的大井组,井数多、井距远、管理难度大,井长走后只剩两名女工,工作任务的繁重和艰难可想而知,除非有年纪稍大些的,工作经验更丰富的老师傅来挑这副重担。谁都想不到的是,刘丽站了起来,平静地说:“队长,我来试试吧!”会议室内顿时热闹起来,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她,初生牛犊,真有不怕虎的。

接下来的日子,40多口井的繁重劳动量着实在考验她的毅力。为了快点抢出活来,刘丽就没日没夜地干在井上。清洗油污、垫井场、擦设备、刷油漆,哪儿最脏最累,她就抢先干到哪里,尽量减轻其他人的负担。每天下来,常年酸痛的腰背旧伤要使她慢慢缓和一会儿才直起腰来。手上的血泡起一层破一层,瘦得工作服皮带紧了一扣又一扣。女子三人井组的管理水平逐日上升,跻身队里前列,并在厂春检排名中取得了第一名,而刘丽也终于病倒了。当队干部把她送到医院时,大家才发现平日里看上去干劲十足的她已持续发烧多天,嗓子水肿至封喉的程度。这时候不是她说不出话,而是大家说不出话了。

1995年,一口抽油机井地下管线渗漏,情况危急。由于管线埋地很深,渗漏位置一时难以确定,大家只好边干边找,可挖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漏点。就在大家又累又着急时,刘丽不管不顾,扑通一声跳进了连泥带水的深沟里。“小刘,快上来!这可不是你逞能的时候!”带班孙班长急了,这个小丫头太“虎”了吧。“孙师傅,放心吧,我有把握。”说着,刘丽便在沟底奋力地挖起来。她不时地变换着下锹的方向,顺着浸出的液体,一点一点地寻找渗漏部位。泥水飞溅,她全然不顾,那个身姿,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庆会战时铁人跳进泥浆池的形象。“找到了!找到了!在这呢!”突然,刘丽兴奋地喊起来!果然,顺着她的指引,人们看到源源不断的液体正从一个直径不到2厘米的孔中喷射出来。泥水中,刘丽的小圆脸上只有眼睛和牙是干净的。

像父亲从来不炫耀自己的战功一样,这些,刘丽也很少回家和父母说。一来父母年纪大了,怕他们惦记着。二来,刘丽也真是认为碰到险情就应该这么做,父辈们不都是这么做的嘛。所以,刘丽这些个“虎”故事,都是父亲间接从工友们那里听来的。

“嗯,还可以。”父亲心里满意。当年刘丽处处以父亲为荣,现在,父亲以女儿为荣了。刘丽自从上小学到现在,无论得到什么奖励,奖状、奖牌、鲜花、勋章等等,都是回来后第一时间送呈父母过目。而父亲的手上,也始终带着一块国产表,那是刘丽1997年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上获得季军的奖品。父亲逢人便亮表,不管对方问不问,他都要介绍说,这是我小女儿参加全国大赛得的。那是一次国家级的比赛,虽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误,但刘丽还是拿到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这源于她有过多次厂级、省级、集团公司级比赛的经验储备和成绩。好多优秀的青年选手都参加过好多次大赛,在国家级也未必能拿到成绩,刘丽这个“例外”再一次证明了,“关键时刻得冲上去,无畏才能赢。”

刘丽在维修井口掺水阀。

下部 路上的嘱托

父亲去世得很突然,没有给刘丽在最后的病榻前尽孝的机会。等正在备战大赛的女儿接到凶信赶到医院时,刘丽已经和自己须臾不可分离的慈父、导师阴阳两隔了。父亲穿着军装,手腕上戴着刘丽大赛时得的那块表。父亲是带着他一生最引以为荣的两件信物含笑走的。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刘丽发现,她小的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擦拭的那些奖章,早就被父亲归拢到一个角落里,取而代之的,是自己这些年来获得的各种奖章,它们被按年代排列得整整齐齐,擦拭得干干净净。触摸着这些奖章,刘丽感觉到每一枚奖章上都有父亲的温度。

在父亲的书桌上,父亲的书法作品琳琅满目。刘丽发现,父亲写的最多的是被自己称谓八字箴言的话“巩固成绩,继续努力”!

刘丽含泪把字幅小心地收好,她说,这是父亲留给自己的最后遗言,胜过千言万语。

有一位作家说过,有的人离我们远去后,就真的离开了,直至被彻底遗忘。有的人,走得越远,透过历史的迷雾,他的背影反倒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色彩和光泽,不断向后人传递着精神的一片澄明。父亲之于刘丽,无疑属于后者。

2002年,刘丽的身份转变了,她由一个普通的采油工人被聘为技师。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十年奋斗中,她留下了一段无悔的经历。未来的路怎么走,这是她面临的新的考验,也标志着她从此踏上新的征程。

路上没有了父亲,但有父亲的嘱托和精神灯塔。

按惯例,在油田采油现场,能被人称作技师是很受人尊重的,大都是些年纪稍长,有很长的工龄和资历,有丰富的操作经验的技术权威人士,大家有了问题,都自然而然去请教技师。刘丽真是个“例外”,二十多岁就成了“小女技师”,虽然了解她经历和成就的工友们都很服气她,但是,像每一个在原野上沉默工作的“磕头机”一样,压力只有自己知道。

搞技术革新的念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大家对革新意识不是太强,不光是刘丽所在的二厂,整个油田对技术革新这个名称都觉着陌生,缺少革新的氛围。但是,任何一条路,总归要有人先敢于把脚踏上去,就像当年父辈们的脚唤醒了松嫩荒原,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大油田一样。

刘丽也并不是先知先觉的“神人”,她之所以有这种比较超前的意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父亲的教导下,刘丽一直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她是青年工人中较早就掌握了电脑的人。只要一有时间,她就坐在电脑前,把大量的国际国内的采油新信息收纳储存到她的脑海里,然后在实践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二是因为这些年来,刘丽参加了各种比赛,尤其是省级、国家级的比赛,总能接触到科技比较前沿的东西。随着身份的转变,刘丽的责任心也在转变,大家有了问题要来问你,你就不能一问三不知,红口白牙说声“我也不知道”,那就不是父亲的女儿了。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做革新,自觉能力不够,就尝试着做些简单的工具改进,设备维修改进等等,慢慢积累些经验和信心。困难像路上的陷坑,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出现。为了能有效解决生产运行中的“疑难杂症”,多年来刘丽一直坚守在油田一线,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反复地摸索创新之路。搞创新,免不了要和“铁疙瘩”打交道,身上也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一次因为长时间连轴转精力不够集中,操作中钻头一个不小心扫过了她的大拇指,瞬间,这根手指就鼓起来大包,不一会儿肿胀就蔓延到了手掌。都说十指连心,那钻心的疼痛让这个出了名的“女汉子”都眼泪直流。

熟悉刘丽的人,都能讲出这样一个很能说明刘丽奋斗拼搏精神的故事。

2001年,刘丽发现抽油机的井口总是很脏,原来是极易腐蚀的光杆导致盘根频繁漏油,严重时,一天就得换一次。这样不但损坏光杆,还影响产量。更换盘根盒中的密封圈,看似普通,却是采油工巡检中发现井口出现漏油时候必须要做的,这个活儿在过去,采油工最不愿意做。刘丽常说:“平常我需要拿螺丝刀顺着方向一点一点抠取,螺丝刀伸下去没有活动的空间,越深越难弄。我们经常把螺丝刀都别弯了也不好抠,尤其是碎块在底部,根本就取不出来。”几十年来,采油工们一直都在用抠取的办法更换盘根盒,虽然也自创了一些工具,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更换难的问题。那时担任井长的刘丽也在重复这项工作,如何改变这种更换方式,刘丽几乎天天都在琢磨。

像所有的青年女工一样,刘丽也爱美,也有自己的化妆台和化妆品,但她的心思可不是全用在这上面。刘丽回忆说,有一次在使用口红的时候,我转的是口红的底部,但是唇膏是从上面慢慢露出来了,当时就觉得恍然大悟,就想到了通过旋转的方式把这个密封圈顶出来。通过改变盘根盒的上下结构来使密封圈自己旋转出来,这个想法让刘丽非常欣喜。她立即着手设计图纸,寻找厂家加工。第一个上下可调式盘根盒在2000年生产出来,刘丽第一时间把它装到了自己管理的抽油井上试验。

刘丽说:“我和我丈夫俩,夜里都特别担心,连着好几天夜里我俩一起上井,围着井去看它。开始头几天都挺好的,觉得心里也挺高兴。有一天晚上我俩又到井上去看,结果就漏油了,当时觉得心里特别的沮丧和难过。”

经过仔细查找原因,刘丽发现原来是密封圈磨损造成了漏油。为了找到适合的密封圈材质,刘丽几乎跑遍了大庆市的所有五金店,终于找到一种尼龙棒,自己进行加工、扣形制作,最终解决了漏油问题,这一项创新发明,让更换一次盘根盒时间比原来节省了近五十分钟;不仅使用期限延长,还带节电功能。自推广以来,已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这之后的几年,刘丽不断对这项成果进行改进。2018年,经过第五次改进后的盘根盒不仅让操作时间由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还使每口井日节电达到11度。2018年,改进后的“上下可调试盘根盒”获得大庆油田有史以来首个技术革新成果特等奖。

那些年,刘丽的技术革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她一路攻城破寨、闯关夺隘。截至目前,她所研发的技术革新成果145项,其中获国家专利28项,国家及省部级16项,大庆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及创新成果奖40项。

名气大了,来求援的人逐渐多起来,刘丽白天上班当老师,还要接手油田工作项目,比如各种书籍的主编、编撰等等,由她参与编撰的书籍可以摆满两个工作台。她先后出版发表了国家、中石油集团公司等各级专业技术书籍23卷,论文18篇。刘丽根据自己亲身体会编制的《采油工操作手册》,既活泼生动,更具有相当简便易懂的实战性,非常受青年工人的欢迎。刘丽主编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职业技能培训教材《采油工》已出版发行到全国各个油田。除此之外,刘丽每天还要进行工具改造技术革新,真的是干不过来。

2011年8月,在技术储备充足、生产革新急需、能力足够胜任的“万事具备”下,集团公司领导为刘丽“量身”打造的特色基地—“刘丽工作室”成立。刘丽工作室紧靠大路边,坐北朝南。阳光明媚下,“刘丽工作室”五个大字熠熠闪光,使你不由不联想到前景辉煌的“朝阳产业”的概念。工作室设有室外培训场地、室内多功能培训室、成果展示室、革新修旧车间,使解决生产难题、技术经验交流与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如三角形稳定,相互支撑,搭建起一个革新成果共享、专家技师交流、岗位职工质量标准提升的平台。

就连“刘丽工作室”这个一目了然的名字,都是公司领导给命的,可见上级的重视程度和殷殷的期望。

工作室刚设立的时候,只有两个人,所接受的任务却像一夜之间大雪封门一样拥堵和紧迫。这一切,刘丽无畏。还是父亲那句话:关键的时刻要敢于冲上去。

有两个人,那么就从两个人开始。很快,工作室如初升的朝阳,发展到十几个人、上百人,直到现在的下设11个分会,包括35个工种的531名会员。刘丽说,我现在做的,已经不是我自己在做革新,都是团队的活动。我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刘丽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技师大讲堂”、革新成果研制等活动;组织革新骨干500余人次到先进工作室参观学习;建立“萨南技师之家网”,设置革新梦工厂、技术论坛等13大板块、27个专栏;开设“技师行动”“成果秀场”“精英联盟”等微信平台,随时征集生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探索革新思路、传播前沿技术。

在这场“石油战线技术革新的马拉松”中,刘丽和她的团队已经成为领军队伍。

刘丽工作室成立以来,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创新创效成果数量由过去的每年100多项增加到每年300多项。工作室共取得国家专利165项,群众性技术革新1048项,先后被评为大庆油田劳模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1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父亲,我冲上来了。刘丽说。

刘丽在计量间倒流程。本文受访者供图

尾声

还像那些年一样,每当有了成绩,刘丽总是第一时间去告慰父亲,把鲜花和奖章摆放在父亲的照片前之后,她总要到当年父亲陪她上48队上班时的那条砂石路上走一走。像当年在路上和父亲探讨技术问题一样,她觉着只有在这条路上能和父亲唠唠心里话,也只有在这条路上父亲能听到她的心声。小时候,是父亲牵着她的手领她走进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若干年后,是父亲在路上把自己的嘱托交付给女儿。现在,依旧是这条路上,刘丽和她的五百勇士正在完成父辈未竟的事业,为了共和国更美好的明天。

有路,就有未来。

路在,父亲就在——


陈明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