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结和民族文化在上海小囡心中萌发
2019-12-31 教育

融入沪语童谣的短剧、身姿优美的民族舞蹈、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这些“一校一品”特色学校的校园里,满是浓厚的中国情结和民族文化。

记者 陈思焙 由受访学校供图

沪语童谣,埋下中国情结

“侬好,侬饭吃过伐?”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的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同学们说着一口吴侬软语。学校将每周一定为“上海方言日”,学校广播台早晨播放半小时的沪语童谣和沪语歌曲,同学之间则在课间用上海话进行交流。

上外附小这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学校,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学校一直遵循“中国情结·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开设了《学说上海话》拓展课程。同学们借助学习上海话,增进对上海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留下对家乡文化的记忆,传承上海本地的语言文化,在同学们心中埋下热爱上海、热爱家乡的种子。

同学们在《学说上海话》课程学习中,不仅能通过练习顺口溜、谜语、童谣、绕口令等文艺作品,掌握常用的上海方言词汇,体验上海方言的美和趣,还能在课程中欣赏沪剧、滑稽戏和上海独脚戏;不仅能学说上海人见面寒暄时的习惯语言、演绎老上海的“弄堂叫卖”,还能通过“走进石库门”了解认识上海特色服装——旗袍……在说、唱、演的活动中明道理、长智慧,感受上海的人文历史。

上外附小还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学习沪语与童谣的过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日常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创编出了《没关系》《拔河赛》《盲道不盲》等沪语童谣短剧。其中用沪语朗诵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展现了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没关系》,还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天天演”的舞台上演出。    

童心舞韵,传承民族文化

走进青浦区逸夫小学的校园,民族舞蹈家的演出剧照映入眼帘、舞蹈社团团员精彩的演出照片吸人眼球……

在逸夫小学的校园,操场上,每天下午全校学子都会集中在操场欢跳《民族舞曲联跳》;教室里,同学们在“舞蹈欣赏课”上了解汉、蒙、藏、傣等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房里,舞蹈社团的同学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学好民族舞蹈挥洒着汗水……

1999年至今,逸夫小学已形成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拓展型课程与社团课程相衔接,从“跟跳”到“欣赏”到“表演”到“创编”到“展示”的金字塔型舞蹈课程体系。不同舞蹈潜质的同学通过必修与选修的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民族舞蹈多角度多方位的渗透不仅让民族舞蹈的美渗进了同学们的心中,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批民族舞蹈的爱好者。

在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上,同样有着20年历程的普陀区武宁路小学,秉承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于1999年组建新蕾民乐团,目前拥有了十大声部、100多名团员。

20年来,一代代新蕾幼苗在武小学习、成长,用美妙的音乐浸润心灵,让传统音乐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许多不学音乐的同学,也通过民乐团的品牌效应,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开始喜欢民族音乐,认同民族传统文化。

民乐团的同学们走进上海音乐厅、美琪大戏院、上海大剧院举行专场音乐会、慈善义演,也多次走出国门,和国外音乐爱好者开展交流,传播民族传统音乐艺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新蕾民乐团使上千名孩子从乐器门外汉,变成了能将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小演奏家,许多同学还因此走上了专业的音乐之路。


记者 陈思焙 由受访学校供图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