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接班人
2020-03-15 生活

文/冷梅

无形的文化,假借于有形的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历史长河中流淌至今的精神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时间历练,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少数人掌握技能的稀缺文化,例如竹编技艺、扎染技艺、苗绣、青瓷、紫砂壶、昆曲、京剧、古琴、云锦、宣纸……

大多数非遗文化都是一种“活态流变”的技艺。非遗的价值在一个“活”字,保护和传承的难度也在一个“活”字上。“没有书对”,全靠“口耳相传”,“人在技在,人亡技灭”,一旦一个非遗传承人去世,就意味着一项技艺少了“活”的教科书。

正是这个“活”字,让保护和传承增加了许多变数,也让非遗传承人成为文脉相承与变革的“调音师”。时至时代的起承转合,那些八零后、九零后“非遗二代”从父辈和师傅手里接棒,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寻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关照当下的生活美学,成为新生代手艺人通向未来的一份精神传承。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隔周推出非遗二代系列报道,铺开时间之轴,一窥创意和新锐思潮涌动的匠艺新生代们,如何假借有形之物,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历久弥新。

文/冷梅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