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控”极度“舒适”!上海的垃圾分类原来还能这么“讲究”
2020-06-28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早上8:30,一场暴雨倾盆而下,在徐家汇花园小区,来扔垃圾的居民们,却没有遭遇扔完垃圾被淋个透湿的烦恼——贴心的雨棚为居民们遮挡住了大雨,扔完垃圾还能避避雨。上海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即将满一周年,在今天的现场采访中,记者发现,一年来,上海的垃圾分类在注重实效的同时,也更讲究“细节”了。

  贴心    下大雨扔垃圾也能干干净净  

除了贴心的雨棚,记者看到,徐家汇花园的智能垃圾厢房还有自动感应的垃圾桶门,一手撑伞一手也能方便地扔进垃圾,墙面上的小勾子方便大家洗手的时候挂雨伞。              

徐家汇花园是个老小区,共1208户居民。小区34个门栋门口原先共有68个垃圾桶,经常受到苍蝇、蚊子的“光顾”,原来的垃圾厢房也很破旧。怎么改?汇园居委党支部书记郑刚告诉记者,改造原则就是“方便居民投放”,垃圾箱房因此经历了“七十二变”。

“梅雨来临,我们搭建了雨棚。疫情期间,居民提议要减少间接触碰,我们换上了可以感应出水的水龙头。标识的字体也在逐渐变大,上面还加装了射灯,晚上也能看得很清楚。”

随着夏季到来,垃圾原先投放时间是早晨6:00~9:00和18:00~21:00,如今又增加了11:00~12:00和12:00~13:00两次,让居民可以错峰投放。双休日和节假日,居民家中垃圾成倍增加,居委又“悄悄地”把假日开放时间提前了半小时,关闭时间延长了半小时。

在垃圾厢房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智能显示屏。“每天清运车过来称重之后,这个数据马上就会显示出来。”郑刚介绍说,这也让小区垃圾分类的成效一清二楚,每个居民每天都能看到:一年来,小区干垃圾量从37桶/天降到24桶/天;湿垃圾量从2桶/天提高到10桶/天;投放准确率从5%提高到98%以上;居民知晓率从30%提高到100%;居民参与率从年初10%提高到99%以上。

  精细    “鸟枪换炮”防滴漏“尴尬”  

上海日旭环境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徐家汇作业队负责徐家汇地区的垃圾收运,让作业队队长助理何俊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不用再担心垃圾清运过程中有垃圾“滴滴答答”一路漏过来的“尴尬”了。

徐家汇街道范围内18条道路,58家沿街商铺实现上门收运全覆盖,这本是件好事,但清运车却不太“给力”。餐厨垃圾水分多,一路特别容易跑冒滴漏。去年7月,作业队“鸟枪换炮”,新添了一台圆桶式餐厨垃圾收运车,原先的3吨湿垃圾后压收运车辆也被更新换代为船型无滴漏收运车。“污水箱很大,车型像船一样,有足够的凹槽,作业时水也不会往外滴。现在跑冒滴漏情况大为改观。”

在清运垃圾的同时,也要注意时刻保障市容环境整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收运。最近恰逢购物节、夜生活节,作业队每天踩着三轮车去收运沿街商铺的垃圾。这是精细化作业后的新要求。而高科技的运用则让收运工作变得越来越有效率,监督也更有力。

何俊的手机上,安装了一款“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质量App”。在作业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合格点位,收运人员直接拍照取证上报班组,由班组长审核后上报平台,App会将问题照片推送至街道及物业,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知晓情况,督促不合格单位即时整改,多次连续不合格企业将亮起红灯,上报区局后对其进行停运。通过这样的“网络化”即时监管,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收运质量。

2019年7月,通过这款App共上报质量不合格点位67个,联合监管让不达标点位下降到了如今的个位数。“原先我们干垃圾每天差不多190吨,湿垃圾和餐厨垃圾加起来才十几吨,现在干垃圾下降到了100吨,餐厨垃圾原先每天8吨左右,现在要达到60-70吨,湿垃圾从6吨/天增长到30吨。” 

如今,徐家汇地区已实现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截至2020年6月,所收运的干垃圾量较2017年下降约52%,居民区湿垃圾收运量增长约390%,餐厨垃圾收运产量增长约655%,分类收运成效显著。

  创新    垃圾中转站变身“艺术区”  

在闵行区浦锦街道,有一个“艺术区”,细看才知道,这里的“工艺品”原来都是一件件不起眼的“垃圾”——180个废旧轮胎制成的老鹰、290个废弃矿泉水瓶做成的“海绵宝宝”、673个报废汽车零部件做成的“骏马”……而这个“艺术区”,其实是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浦锦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

大黄蜂“看门”,蓝色背景的建筑外观上画满卡通人物。“这个变形金刚大黄蜂都是利用汽车、摩托车、灭火器等的旧零部件制成,重量有400余公斤。”正是在这里的“再生资源变废为宝制作区”,风景设计师郭宇将废弃物变为“工艺品”。 下一步,这些“工艺品”还将被用于街面景观打造。

回收来的“垃圾”不仅能变美,还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比如绿化垃圾,通过枝条粉碎装置粉碎形成木片或者木削,再与街道的绿化养护单位合作,将这些产生于浦锦的“垃圾”还田到浦锦的绿地中,实现了绿化垃圾不出街道的循环经济效益。

浦锦街道管理办王晓蕾介绍说,两网融合中转站作为“点-站-场”体系的中端,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在打通“最后一公里”环节上,多方协作、共建共赢。浦锦街道的71个小区目前全部实现定时上门回收。考虑到社区年轻居民的生活习惯,还开发了一款“青山回收”微信小程序,居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下单,享受免费上门回收服务。

如今,这个不像“收垃圾”的中转站,可回收物收运、存储最大日处理能力达到了约120吨,可以满足浦锦街道居民、商业广场、企事业单位等可回收物的收集、打包、存储、转运的需要。

  数据    分类达标率从15%提高到90%  

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高,居住区市民自觉正确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率达到95%以上。

到2019年底,全市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志愿者完全撤守后,三分之二小区依然能够坚持做好破袋投放、自觉分类,三分之一的小区有分类实效,可见,大多数居民已养成了自觉分类投放的良好行为习惯。

到6月中旬,对照更严格的标准情况下,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平均得分都仍可达到90分以上,从分类实效看: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69吨/日,同比增长71.09%,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同比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3吨/日,同比增长38.52%,干垃圾处置量15518.24吨/日,同比下降19.75%。

全程体系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完成规范化改造,道路废物箱数量明显优化至4万个左右且全面完成标识更新。规范配置了湿垃圾车1537辆、干垃圾车3077辆,有害垃圾车9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239辆。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


青春上海U选来咯

快快get起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