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恰逢同学少年时——水木清华徐晨亮
2020-08-16 生活

张莉

2007年9月,我离开北京到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中国现代女性写作课题研究。公寓楼下有家咖啡馆,明亮安静,桌子尤其宽大。我喜欢下午到那里,要杯咖啡,临窗读书、写字。那时我在南方一家报纸开设了“目击当代文学现场”专栏,读者似乎颇不少。

那天正在咖啡馆,电脑里跳进来一封邮件。哎,你是清华的张莉吧?打开信,是徐晨亮发来的,几乎是一分钟之内回给他,套用他的句式:哎,你是清华的徐晨亮吧?很快约在那家咖啡馆见面。晨亮告诉我,他关注当代文学,看到专栏,一直犹豫作者是不是他认识的,毕竟这名字重名率太高,于是辗转托朋友打听,就有了那封邮件。

我们认识是在2000年。那年我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晨亮是高我一级的师兄。现在想想,那三年时光有如梦幻。在清华,我第一次知道李健,他和卢庚戌刚刚组建“水木年华”;那时的校园里,常有男生在草坪或树下弹吉他;每到周末,学校都会有场地放映《大话西游》;每个清早,图书馆门前都会排起长队……

在清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喊晨亮师兄,尽管那年他只有二十一岁,看起来还是少年。当然,他不仅比我,也比其他同学年轻——当同龄人都还在读大三,这位少年已经读研究生二年级了。我定居天津后,更意识到晨亮身上的光环:他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著名的实验班,中学只读了四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时只有十六岁。

数年不见,“鲜衣怒马”的少年变成了沉稳严谨的编辑。他温和而彬彬有礼,讲起事情娓娓道来,没有名校才子气。几次见面都是在博士后公寓楼下的那家咖啡馆。通常会聊文学话题,小说、散文,小说家以及文学史等等。有那么一段日子,我把写好的论文发给他,他会给出自己的看法。是的,2009到2010年,在我初到天津颇感孤独和惶惑的日子里,晨亮给予我的评论以建议和鼓励。那时他已经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工作,刚调入《小说月报》编辑部,我们会互相推荐好作家好作品、讨论杂志的新栏目构成;我会听他讲如何理解“小说月报”公号和读者定位,他也会听我的看法和建议。在许多文学问题上,我和晨亮有基本的审美信任,这是难得的事。大概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互称对方老师。

博士后出站,我在离天津师大不远的华苑安了家。我们偶尔也见面聊天,约在我家附近的咖啡馆,可惜那是商业气息很浓的所在,中午常有谈生意的人,声音嘈杂。就是在那里,一个春天的傍晚,我见到了徐老师美丽的女友、后来的妻子。徐太太温柔活泼,是优秀的美术编辑,摄影技术一流,她曾为我拍过许多难忘的照片。听他们讲爱情故事可真是开心!两个小学同学多年后成为出版集团的同事,再后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实在是一段佳话。

2013年,我和徐老师签了一份出版合同,以我在《名作欣赏》的“张看”专栏为蓝本,出一本有文体意义的评论集。用一年半的时间打磨那书稿,却找不到合适的书名。我不想将就,于是,又等了一年,直到我想出“持微火者”这个书名。排版、校对、封面设计,关于《持微火者》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多封邮件。徐老师常在午夜时分甚至是两三点回信,看得出他的忙碌和敬业。2015年,《持微火者:当代文学的二十五张面孔》出版,收到了不错反馈,我要特别诚挚感谢徐晨亮老师和他的同事齐红霞老师为编辑、推广此书所付出的劳动。

第二年春天,《持微火者》获得图书势力榜十大好书奖,这个奖不仅颁给作者,也颁给责任编辑,因此,我和徐老师一起在广州领奖。那时候,还不到四十岁的徐老师已经担任《小说月报》执行主编了,这本杂志在当代文学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而他的工作也深受业界关注,让无数同行葆有期待——晨亮逐渐形成了独到的文学眼光、文学趣味和新锐鲜明的编辑风格;他身上有大编辑的宽厚、包容和气度,也有亲和力和生活气,是独属于他的“少年老成”。在天津,朋友和同事们都喜欢他,亲切地喊他“亮亮”。

后来,我和徐老师因为工作原因,各自调离了天津,来到了北京。在北京这两年,和徐老师的见面很少,仅有的几次都在会议上,也是匆匆打个招呼。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在浩大的北京约个清闲的见面,何其奢侈。这些年,我的教学科研任务多,要适应新环境,而徐老师的工作愈加繁忙,不论杂志还是公号,《中华文学选刊》都做得风生水起。不过,即使不见,每次拿到《中华文学选刊》,也都会想到徐老师的劳动。当然,我要特别感谢他对“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的支持,一些新锐作家便是他引荐给我的。

此刻,写下这篇印象记时,我不止一次想起自己的读研时光,想到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那时候潜心在旧馆里读书、查资料;那时候眼里只有文学和学术,有纯粹的文学心和文学梦。当然,我也想起那绿草如荫的大草坪和典雅安静的老建筑,想起每天下午四点校园里播放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在学校时并没有觉得那个旋律有多好,但多年后发现,它早已渗进血液里。

二十年,时间风霜把每个人改变。但是,我以为,面对时间的滔天巨浪,人到底还是要有所守持、有所不变。——徐晨亮老师身上不变的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无论怎样,他心里都住着那位诚挚、踏实、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清华少年。

(张莉,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莉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