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臂快递小哥的异乡漂泊记: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2020-08-2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王孝冬只有一条胳膊,分拣、写编号、打电话、开电瓶车都要靠它,另一条胳膊,在2013年的一场工伤中永远失去了。

没了工作,送快递成了养家糊口的唯一收入来源。他奔跑着,为的是一儿一女,还有已经两鬓白发的双亲。

王孝冬分管区域的小区居民中,有不少对他已十分熟悉。而他也享受着忙碌之余,来自周围人星星点点的温情。

上海连日高温,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最多的一天跑了一万八千步吧。”汗水从他额头“滴滴答答”地淌下来。他来不及抹去,专注地继续分拣。

▽ 步履不停 ▽

  认真是大家对他的评价  

“你好,美女。”清晨,来到申通公司的一个网点门口,派件员王孝冬露出牙齿,笑得阳光灿烂,友好地伸出左手。记者伸出右手握手。他开玩笑地说,“换只手握吧,顺手。”

王孝冬的一天始于位于西宝兴路上的网点,而网点二楼的阁楼,就是他入夜后的栖身之所。

说是网点,其实就是一个偌大的仓库,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那里没有空调,只有一部风扇呼呼地吹,吹来的是热气。因为不占场地,他和网点负责人协商是否能免费住宿,对方同意了。

只有一条胳膊的王孝冬送快递比普通人要难上不少。他并不避讳这一点。“卖力的快递员大概一天可以送200多件,我平均的派件数是一天170件。”这个数字比不上跑腿最勤快的快递小哥,但和均值比起来不算低。

王孝冬住在没有空调的仓库二楼

每天清晨6点半,他就要开始第一次分拣,第一车货物大概7点出门,送完大约在8点20分。上午9点多,记者见到王孝冬时,他刚刚送完第一车快递。“幸好没大件,运气真好。”他嘟哝了一句。

紧接着的是第二车快递的派件。他在所有快递上用红笔醒目地标注了小区的路号、楼栋和房号,将它们按顺序整整齐齐地码好,堆放在一个硕大无比的蓝色派件框里。

“嗖”地一下,骑上改装过的电动车,王孝冬出发了。烈日映射在他古铜色的脸上,沿着西宝兴路往柳营路方向骑,他又来到平型关路——那里是他配送的第一个大型社区。

来到平型关路235弄的一个楼栋,二楼的一名阿姨看到王孝冬,特别夸了一句,“小伙子本事很大的。”

第二个快递要送到六楼,恰好有一对老夫妻进门,马上认出了这位独臂快递员。“你是送到六楼哪家?我们帮你带上去,省得你跑了。”居民仇阿姨对王孝冬印象很深,对他的点评是“很认真”。

几个回合跑下来,他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天有不测风云,10点左右,申城突降暴雨,王孝冬被淋了个落汤鸡。而他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拿出塑料膜保护快递。自己则淋着雨,骑回网点去拿雨具。“夏天虽然日头很毒,但习惯了就好。做我们这行的,就怕下雨天。”

因为受台风影响,今天的上海天气宛如娃娃脸,一阵猝不及防的雷阵雨后,天边又出了太阳,时晴时雨,反复折腾了好几次。

而不管天气如何,王孝冬的脚步就没有停过。唯有记者跟着他时,他才会贴心地刻意放慢脚步。若在平时,爬一次老公房送件,只要室内有人,哪怕是上下六层楼,也是一分钟左右搞定。

▽ 记者体验 ▽

  派件需要应对各种“幺蛾子”  

记者帮王孝冬送了几趟快递。在送四楼的一户人家时,摁门禁没反应。打电话过去,居民刘小姐让他直接将快递放在家门口。但想要进入楼内,先要过门禁这一关。在其他邻居的帮助下,记者终于上了4楼。

因为怕丢件,记者还找到这位收件客户的隔壁邻居,让她帮忙照看下快递。并对快递做了拍照,留存证据。一来一去,花费了五六分钟。而对惜时如金的快递小哥来说,这样的效率简直慢得出奇。

派件遇到家中无人的事对王孝冬来说是家常便饭。当碰到摁门铃没反应的时候,他会将快递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举起手机扫描单号获取客户的手机号,第一时间询问对方该如何派件。王孝冬的手机签到表上,也填满了各式各样的“签收人”,其中电表箱成了最多的“签收人”之一。因为需要单手操作,他需要花费比普通快递员更多的时间。

因为暴晒,王孝冬的左手脱皮了

在拨打一名收件人的电话时,对方说自己马上赶回来。时间不等人,王孝冬看到了底楼的信箱,灵机一动,“要不我把快递塞在信箱方便吗?”“可以!”“你别忘了拿,我是申通的!”

每天上午,王孝冬要派100多件。经过两个多月烈日的暴晒,他的左手起了红疹,脱皮后形成了斑驳不规则的痕迹。

碰到联系不到收件人时,王孝冬就拿到社区小卖部那儿,委托店老板代为保管。店主没有推辞就收下了。“我这是帮两个人,一个是快递小哥,一个是居民。何乐不为?”

在送完平型关路几个老小区的快递后。他又驱车前往另一个小区。在入职申通前,他在韵达做了3年快递员,那里八成的居民都知道他。

小区里,他邂逅了几位熟人,亲切地打起了招呼,“阿姨好。”

“你来啦!”迎面走来的朱阿姨对王孝冬的印象也很不错,“他很和气,疫情期间他忙东忙西。小伙子一条胳膊做事不方便,很不容易的。”

在电梯里,他又遇到了熟人。一位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儿媳妇特别喜欢网购,每次都是王师傅派送,特别靠谱。

5年前,他从安徽老家来到上海谋生。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受到那么多关照。起初,他也开过饭馆,但生意冷清。后来,无意中邂逅了经营韵达的网点老板,恰逢那时网点缺人,他就入职了。

第一次派件的时候,他不懂得如何排序。一直从上午8点送到晚上8点,中午都忙得没空吃饭,才勉强把快递送完。后来,他渐渐熟悉了居民们的习惯,送起件来变得游刃有余。

在熟悉的小区派件了3年,有几件事迄今让王孝冬觉得很温暖。有一天,他在干完自己的活后,帮回老家的同行派送。那天是晚上10点半,一位女士看到那么晚,王师傅还在派件,为他主动倒了杯水。之后,又到冰箱取了清洗干净的桃子。没过多久,这位居民拿着200元现金找到王孝冬,执意要他收下,“收下吧,我比你挣钱要容易得多!”。这让王孝冬十分感动。

而住在该小区一楼的一位阿姨经常给王孝冬塞食物和饮料,让这位离乡背井的小伙子感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

▽ 心声 ▽

  “悲伤也无济于事,不如把生活过好”  

在一个楼栋等电梯时,当看到急匆匆的盒马小哥无法进入楼栋大门时,他赶到门口为对方开门。此时,他手上拎了四五个快递,按平时的习惯,他会同时按下这些派件楼层的电梯按钮。但看到对方按了30楼的按钮后,他只按了19楼的按钮。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孝冬轻描淡写解释了一句,“我没他急,他更赶时间。”

因为记者随访的缘故,王孝冬放慢了送件节奏,直到下午2点左右,才把上午的快递派送完。中午时分,他点了一份14元的快餐,匆匆吃完,又赶到网点,和大伙一起将快递从车上卸下来,进行分拣。

晚上,他就简单下个面条,就一些蔬菜凑合一下。“派件一次的收入是1.45元,每个月大概可以拿到数千元。”这笔收入刨去开销,剩余部分王孝冬会悉数寄回老家作为21岁女儿和16岁儿子的抚养费。

对于未来,王孝冬表示,自己不会想那么多。有一份能养家糊口的工作已经很好了。外人也许会觉得他断臂身世可怜,但他自己却不觉得,“大概是我天生乐观吧。既然事故已经造成了,太多悲伤也无济于事,不如把生活过好。”

即便在回忆往事的时候,王孝冬的左手也忙不停地在给每个快递编号。此时此刻,他浑身已经湿透。

平时,面对客户,他最害怕的是收到差评和投诉。“一个差评扣罚20元,一个投诉100元就没了,可能一个上午就白干了。”王孝冬希望,居民们能多多体谅在烈日里奔波的快递小哥们。“大家都不容易。”

为了生计,王孝冬一年至少要工作340天,但他觉得忙碌并充实着,“走到哪儿大家都很照顾我。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很温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