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文物说得差不多了,该说说唐诗宋词了
2020-08-3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在结束了《国宝100》的讲述之后,马未都说他已经将视线瞄向了唐诗宋词的解读,那是他青年时就有而至今尚未实现之梦。应徐汇区图书馆和虹梅街道图书馆邀请,马未都今天在虹梅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为读者做了一次讲座,会后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

 收藏机会永远都有,每代人机会不同而已 

《国宝100》原为马未都2018年在喜马拉雅上推出的一档音频节目,这次结集成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足足有四卷本。马未都告诉记者,他力图在对这些分藏于世界各国博物馆中的100件中国文物的讲述中找到一个新的角度,那就是用文物讲述历史。无论是青铜器、陶瓷、玉器、漆器,还是家具、书法、碑帖和绘画,都力求让读者了解围绕着国宝所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在马未都看来,这些奇珍异宝固然凝聚了一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但其实它们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全部,文物本身便是故事的起源,也是走向未来的载体。“你只有清楚国宝的文化根源在哪儿,才能知道今天的我们来自何处。”

随着文物知识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收藏开始产生兴趣,但他们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对此,马未都说,收藏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很多文物都已经物归其位。但是对于青年人来说,还是有机会的,比如可以进行手办的收藏,手办和古董相比,没有真伪之分,入门相对比较容易。即便想涉足古玩,其实也没有想象得那么贵。“在我看来,即便是今年用几千块钱买一个宋代的瓷器,几千块钱买一个很漂亮的雍正乾隆时期的外销瓷都是很简单的。”

马未都说,青年人涉足收藏,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收藏观。他近年所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对青年人进行文物知识的普及,“首先不要买一个古玩就是为了发财,而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进行,如果工资有一点多余,买一些东西陶冶心灵,让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这都是很好的事。其实文物收藏的机会永远都有,只是每代人机会不同而已。”

 唐诗宋词是马未都青年时想做而未做的事 

在结束《国宝100》的讲述之后,马未都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由对文物的解读转向对唐诗宋词的解读。这种跨界确实让人需要适应,因为在很多人眼里,马未都一直是一位文物收藏鉴定的大家。在马未都众多身份中,人们已然忘记了他文学编辑的身份。

可是马未都却对记者说,其实唐诗宋词才是他的本行。他说,其实最初搞文物鉴定和收藏只是个人的爱好,他的本职工作是《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而且文学也一直是他的所爱,从来没有改变过。“我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中,还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红楼梦》。”所以去解读唐诗宋词,在马未都看来,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且这也是他青年时就有的一个梦,“我在想,到我这个岁数了,再不写就写不动了。”

马未都透露,利用前一段居家抗疫的时间,他对于唐诗宋词的解读已经完稿,洋洋洒洒50万字。这其实也是马未都向自己初心致敬的一本书。“当年我能够到《百家讲坛》讲文物,应该说是文学给了我滋养。文学对一个人的滋养是潜移默化的事。到了我这个年龄,文物该说的事我也都说了,这次就把唐诗宋词的解读给写出来,这是青年时想做而未做的事。”

在马未都看来,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因为这些诗词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人类的情感。当然,马未都也会说到唐诗宋词与文物的关系。比如中国的雨伞是什么时候才有的?马未都认为是宋代。因为在唐诗中,都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一类诗句,当时的人们不是披着蓑衣就是戴着斗笠,从来没有出现过雨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