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世技赛:费时、费脑、费力 匠心铸就梦想
一张面板、一堆材料、一张图纸,连续三天,组装、调试……这是从9月8日一早开始,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上海二进一选拔赛场景。来自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的袁宇晖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张天赐两位选手从最初入选集训队到6月27日第一阶段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已成为上海世赛优秀选手。这次比拼,获胜的一方将代表上海参加12月份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在这场“费时、费脑、费力”的比拼中,袁宇晖选手把平时集训中系统调试技能充分发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的高水平调试,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取得比赛胜利。
记者 余长江 摄影报道
建基地 全程与国际接轨
“制冷与空调”项目选拔集训是一场比拼个人综合能力和场地配套水平的项目,首次进行全程选拔,对选手和教练团队、基地配套水平来说都是考验。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作为主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心血,项目负责人、副校长周卫民告诉记者,在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克服了突发疫情、学校场地小、任务时间紧的困难,打造“制冷与空调”项目上海选手集训培养基地,为上海市世赛人才培养提供标准化的培养基地,凸显职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度。
“制冷与空调”项目包括焊接、高温高压、低温冷冻、化学制剂、易燃腐蚀、登高作业、供电控制等多种作业、复合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含有多重危险因素。集训基地在把安全放在整个基地改造、选手培训、材料选择的全过程控制中,按照世赛要求,树立安全理念和规范操作要求。
从承接项目开始,学校领导就立足全面对接世赛标准,打造高水平基地,凝聚上海一流专家和教练团队。周校长也提出,“我们现在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过程的规范、安全和环保目标。”教练团队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项目推进,执教能力和专业水平获得了有效提升。
补短板 克服困难双管齐下
为了克服疫情的影响,创造各种条件保证选手的集训,集训基地场地经理、主教练施伟华老师称他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
焊接一直是培训的难点,在中职校相关专业内都没有单独的焊接训练。上届上海推选的选手在国家队选拔赛上就因为焊接这个项目折戟沉沙。针对这块短板,在周校长带领下,集训队就把目光瞄准校外,几经周折,落实了莘庄一家知名空调公司的研发基地学习焊接工艺,公司还派出了中国区金牌焊接教练直接带队指导队员学习。
现在,选手每周都会接受焊接方面的工艺培训,真正做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也为以后世赛人才梯队化培养创造了条件。
谈目标 着眼未来培养人才
谈到集训队的目标,基地领导周校长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取得好成绩,力争进入国家集训队;第二个目标是通过组织、选拔、参赛,打造一支世赛的专业教练团队;第三个目标是依托世赛集训基地,形成一套选手培养长效机制。
现在,刚跨入校门的19级的学生也进入基地集训,开启成为上海世赛选手的漫漫路程。
周校长坦言,世赛国家队的选拔将会相当激烈,相对于其他有传统优势的省(市)集训队,他们只能算新兵,尽管上海“制冷与空调”项目是第一次公开选拔,经验还是略显不足,但他们有学科和专业的优势,有以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领衔、来自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的教练团队,相信会进一步辐射相关专业的建设思路,在以后的大赛中崭露上海选手的更强实力。
== 选手感言 ==
袁宇晖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
通过这次比赛,从阅历上,给自我增添了一笔色彩,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这场比赛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技能素养,同时也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的水平。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平时的训练,训练能够学到很多平时上课学不到的操作,比赛是短暂的,收获是长久的,愿以后越做越好。
张天赐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通过此次技能大赛,我学到了很多。对于参赛选手而言,比赛赛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考验的是心理素质。如何在紧张的时刻镇静自我,如何在紧张的气氛中保持敏捷的思维?比赛没有一帆风顺的,会出现想象不到的问题,这不是因为你的错误操作,而是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需要运用训练时的经验和技巧修复,让系统回到工作状态。
记者 余长江 摄影报道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