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们的追忆,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娘舅”
2020-12-1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年1月29日滑稽名家、“老娘舅”李九松离世。李九松去世时正是疫情肆虐之时,很多悼念追思活动无法进行。今天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和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人民滑稽剧团)联合举办了李九松艺术研讨会,名家们的追忆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娘舅”。

李九松出身于演艺之家。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戏剧表演天赋。他三岁客串演出,七八岁就独自登台表演,十三岁拜师学艺,逐步走进滑稽圈子。在舞台上李九松是捧哏的,他口齿伶俐,动作感鲜明,塑造的角色往往憨态可掬,尤其擅长塑造各种小人物形象。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又领衔主演电视情景喜剧《老娘舅》,使得“老娘舅”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

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书记、主任王汝刚与李九松搭档长达40年,他们创作的《头头是道》《请保姆、《征婚》等经典滑稽戏、小品、独脚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虽然李九松去世将近1年,但讲起这位老搭档,王汝刚还很动容。“记得九松曾经问我:‘我死了以后,大家会哭吗? ’这个问题,我难以回答。原因在于,他终身从事滑稽艺术,在舞台和荧屏塑造了很多令人可笑的艺术形象,老娘舅、小三毛等等,这些都是拨动老百姓笑神经的经典人物,想到这些,谁会泪如雨下?但是,生离死别,毕竟是残酷的时刻,谁能笑得出来?难题一直困惑着我,如今,我自认为找到了答案:就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那句话——悲欣交集。”

王汝刚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李九松属于大器晚成的那一类艺术家。他艺术人生给今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于滑稽艺术来说,李九松是半路出家,但是他既有天赋,又勤奋好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已经在滑稽界崭露头角。他当时最拿手的就是《三毛学生意》。后来他艺术生涯遭受波折,曾经去南市影剧场担任检票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滑稽艺术的探索,并在回到人滑之后,创造了艺术人生的高峰。“李九松的经历给现在青年演员最大的启示就是做什么事都不要急于求成,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所成。”

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弹表演艺术家吴新伯对记者说,李九松与他的父亲、评弹名家吴君玉是好友,平时私下交往很多。李九松虽然已是名家,但他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和他在一起毫无压力。11月29日李九松落葬福寿园,吴新伯也参加了仪式,“我们在举办仪式,周边的普通市民听说是‘老娘舅’落葬,大家都聚拢过来送‘老娘舅’一程,人们越聚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这可以看出李九松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在吴新伯看来,李九松的表演是具有深度的,“他的表演没有痕迹,他在舞台上动作不多,是本色表演,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艺术应该面对生活的甜酸苦辣,喜剧是刚需。因为李九松老师是一个生活的细致观察者,他才能获得那么多观众的认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东说,现在社会的压力很大,人们对喜剧的需求很旺盛,但是如果喜剧演员不观察社会是演不好喜剧的,喜剧演员应该将生活的各种如意不如意揉碎了掰开了再捏起来给观众看,这个过程中不用心去体会生活是不可能达到,而李九松就是这样一位老艺术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