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劳模走进校园解读新时代劳动内涵,他们的“逆袭”人生鼓舞着中职生
2020-12-07 教育

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2月1日下午,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迎来了11位“大国工匠”、市级劳模,他们曾是菜场营业员、码头装卸工、布机挡车工……他们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共同解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记者 徐红清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劳模、工匠用亲身经历解读“劳模精神”

在主会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李逸群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表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父亲是一位文理皆通、多才多艺的维修钳工,不断地灌输给他“做事先做人”、“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

信仰的支持也一路伴随着他踏上工作岗位,扎实练好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他初入职场的强大动力。用心做事,练好技能,在机会真正到来时,李逸群牢牢地把握住机会。1978年上海市首次举办车工技术比武,他是全市唯一一个参加两个项目决赛的选手,最终得了目测校正项目第一名和高速车螺纹项目第三名,被媒体冠之“活校表”称号。由他设计的机夹刀具,被收入上海市金属切削协会编制的《金属切削手册》。李逸群说,希望自己的人生经历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中职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信,不断在劳动技能上提升自己。

本次活动覆盖全校学生,除了主会场以外,35个班级学生同步观看直播,聆听主会场李逸群的讲座。同时1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模走进10个班级,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互动。校长张伟罡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同学们认真聆听劳模故事,认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来自上港集团的徐洪根,讲述了他作为码头装卸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惊心动魄的亲身经历。1975年,当时的港口设施较落后,全靠人拉肩扛。体重100斤的他要扛200斤的大包,为减少船舶停港时间,他经常同工友一起几天几夜连续工作,轻伤不下火线。凡是遇到危急困难的情况,总是挺身而出,当一吨多重的网兜煤炭砸向一个新员工时,他挺身而出,扑在新职工身上……

“我是技校毕业的。”“上海工匠”顾鸿伟的讲述开篇,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他的故事从中德合作项目里一颗丢了的螺丝帽讲起,丢了的螺丝帽能够用相同材质、规格替换吗?为什么一定要找到丢了的螺丝帽?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同学们渐渐领悟“工匠精神”所应该具备的严谨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

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真谛

劳模们讲得用情,学生们听得更用心。现场的互动环节,同学们抛出了自己的思考:“企业需要具备什么素养的员工?”“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解读劳模精神?”……在劳模们给出的解答中,无一例外提到了两点——品格和技能。“无论什么岗位,企业首先需要员工具备踏实、肯干的职业素养。”徐洪根说。“一要有靠谱、诚实的品质;二是技能一定要过关;三是要有不服输的劲儿;四要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已经踏上管理者岗位的 顾鸿伟则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数控专业24022班的班主任刘亚静介绍,在班会课前期,专门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学习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劳模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同学们了解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现场情况来看,劳模们接地气的讲述,让同学们更愿意去学习这些榜样人物,这对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大有助益。该班还和

劳模达成一个小小的协议,希望劳模带领他们走出校园,感受更多当代工人的风采。

机电专业班主任郭君英老师则说,得知“上海工匠” 顾鸿伟会走进班级和同学们面对面,大家都非常振奋。顾鸿伟非常接地气的讲述,则让同学们获得了更多自信,从榜样身上真正感受到劳动光荣、劳动成才、劳动幸福的真谛。

该活动由第六党支部、学生工作部、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共同主办。学生工作部主任陆建超表示,希望这次活动成为很好的开端,建立劳模和学生互动的长效机制,以更生动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成效。据了解,这也是该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学校还将结合“喜迎建党100周年”主题,开展短视频、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丰富的载体和多元化的形式让“四史”学习入脑入心。

记者 徐红清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