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波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为你支招
2021-01-2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出现新冠肺炎新病例后,家里年夜饭也吃不成了,也不能出门了,怎么办?

疫情波动,学生们担心开不了学,可能又要上网课了。如何帮助学生族调整居家情绪?

今天,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们为你一一支招!

问:又到过年期间,出现新冠肺炎新病例后,家里年夜饭也吃不成了,也不能出门,我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怎么办?

答:疫情的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疫情也让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现在抽烟、随地吐痰的人少了,大家养成了带口罩、勤洗手的习惯,呼吸道、胃肠道疾病也明显减少了,各种聚会减少后暴饮暴食、酩酊大醉的人也少了......

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确限制了和朋友、家人之间物理距离的亲近。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探索更多沟通和交流方式,比如在网上同样可以聚会,还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疫情也让家人之间更多地嘘寒问暖,相互关心,有更多的话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所以,看见了吗?所有事我们要一分为二去看待。当然,如果情绪持续低迷,难以摆脱,建议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问:疫情波动,学生们担心开不了学,可能又要上网课了。如何帮助学生族调整居家情绪?

答:首先要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当网络学习让你感到压力满满时,可以尝试去发现这件事比较积极的另一面,比如,与老师、同学们一起上网学习,相比自己一个人肯定增添了很多乐趣。其次,调节压力会带来负面情绪,可以劳逸结合,闲暇时间打打游戏、听听音乐。第三,向周围的人寻求支持,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家长或好友,了解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向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第四,规律作息、开窗通风、适度运动、营养均衡、睡眠充足,都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绪。总之,有了前一次的上网课经历,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与之和谐共处。

问:我朋友在居家隔离,情绪很不好。我能怎么安慰她?

答:几条小建议送给大家。首先,需知晓:居家隔离期间,的确可能会出现因不确定感而带来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或抑郁。其次,聊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多和朋友聊聊大家的兴趣爱好,如果发现适合自己的不妨尝试做做。第三,会放松:若焦虑明显,也可以一起做做放松练习。感到焦虑时可以每天做1次,每次约5分钟:首先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静坐,然后闭上眼睛然后用鼻子来吸气,用嘴巴呼气,缓慢吸气呼气,默数“一二三四五”,数到“5”的时候缓慢呼气,这样从头到脚渐次放松你的全身肌肉,一个循环下来以后再重复,这样重复五六次。

问:连续两年没回老家过年,父母很焦虑,怎么安抚他们?

答:父母焦虑的事情都和子女有关,担心子女在外的年过不好,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等。这就是“心连心”。所以,请给自己的父母送去两颗“定心丸”吧。第一,报平安:多和父母通电话,报平安,拉家常,对父母来说比吃补品还有用,正所谓“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报平安’”。第二,有事做:可以让父母在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种花草、听音乐修身养心,分散一些注意力可以更轻松。

问: 当下,作为医务工作者,每天工作接触太多患者,总是觉得自己消毒做得还不够,怎么办?

答: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还是高风险暴露人群。在现今的情况下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反应都是合理的。也正因为这些恐惧和害怕,才会让我们保持警惕,更好地科学防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要定期做体温和核酸检测,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注意劳逸结合,关键岗位轮休;可以做一些放松活动,比如听音乐,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冥想训练,让心态慢慢平稳下来,减少一些担心。

问:作为医护工作者,如何安慰因为疫情而紧张的普通患者?

答:首先,医务工作者首先要保持自己专业的形象,有足够的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让患者产生信任感。其次,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要保持镇定,态度温和,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从中找到切入点,以专业的知识消除患者的顾虑,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进行正面的引导,必要时指导患者做一些放松训练。最后,如果发现焦虑抑郁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建议其到专科医院就诊。

问:作为检测人员的我,每天面对重复的工作和人群让我焦虑和厌烦,有什么办法缓解?

答:检测人员为群众筑起健康屏障,紧张忙碌的重复工作会让人感到身心疲惫,你们辛苦了!如果每天的工作让您感到焦虑和厌烦,可以采用呼吸放松法或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适宜的放松技术来帮助调节身心。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充分表达,保证充足的饮食和睡眠,适量运动。如果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难以调整时,应及时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问:目前上海出现新病例,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很担心又出现和以前一样的情况,怎么办?

答: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又不必过度紧张。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家及各级政府已建立起积极应对疫情的方案,尤其在建立疫情常态化管理方面拥有优质资源。同时,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上,一直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请用信心、爱心和安心来积极面对疫情的常态化,做好自身的管理,同时做好社区的防控建设。

问:难道人类的生活就不能安定下来吗?一直这样惊心动魄,实在让人很无助。

答:近日,新冠疫情在很多地区散发的报道给广大市民带来诸多压力。可以理解大家在自然灾害面前,出现的无助和无力感。常言道百炼成钢。经过2020年的洗礼,人们从最初的未知和迷茫,到后来对新冠肺炎知识的探索和普及,从对疫情发生时的恐慌和无措,到现在发现新发病例半小时内集结应援......每个人都在进步,都在和新冠病毒做着斗争。值得肯定的是,新冠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接种、疫情大范围爆发缩减到小范围散发,人类的抗疫得到了重大成功!有国家做后盾,国人健康有保障。之所以对每一个散发病例都力求全方位追踪溯源,正是全民一心极尽重视之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一心,不给国家添乱,不给自己添乱。所以,积极应对,做好各人防护,保持警惕,不必过于担心忧虑,疫情常态化下,生活一样也可以美好和充满阳光!

问:前段时间我已经打了疫苗,但是听说打过疫苗也没有用吗?我好焦虑。

答:根据当前所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中国疫苗的整体保护力高达79.34%,疫苗的抗体阳转率为99.52%。这意味着在接种两针疫苗的人中,有99.52%的受试者产生了中和抗体。但产生中和抗体不代表疫苗就能起到保护作用,还需要抗体达到有效的浓度,且个体差异不同保护力度也会所不同。但基于疫苗的保护效力越高,有利于更快更高效地实现群体免疫。因此相对比不打疫苗人群,虽不是完全免疫,打了疫苗的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会更高。2020年的经验告诉了我们疫情期间自身防护的重要性。与其焦虑和紧张,不如依旧认真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自身防护,正所谓“防胜于治”。

问:我的孩子现在有可能又要面临“悠长寒假”了,去年好不容易调整过来,今年成绩又要下滑了,好担心。

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下,“悠长寒假”的到来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减少人员流动提供部分保障。作为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适应“悠长寒假”带来的生活变化。家长们可以提前与孩子一起规划寒假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力求学有所得、劳逸结合,要知道充分的规划会有效缓解孩子和家长的双方焦虑和压力。此外,可以想想之前学习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尤其需要从心理到实操建立对线上课程的适应。我们常说,有备无患,相信大家一定能调整好,适应好。

问:如果新冠疫情一直此彼起伏,除了担心害怕,我们普通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何时是个头啊?

答:持续的高压之下,我们很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随着焦虑和恐惧的增加,情绪的起伏会影响生活节奏,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感。这时候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困难上,而需更多地去关注积极的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在疫情的影响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很好地适应了这些变化;目前新冠疫苗已经逐步开始在国内开始接种,未来我们应对新冠病毒会有更好的措施。请记住,积极调整心态,保持平常心,困难总会过去,生活依旧持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