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两会|运动从娃娃抓起,大数据守护独居老人……80后代表们关注什么?看这里!
2021-01-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修改《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让新法规匹配上海全面发展的新速度;用大数据守护独居老人,让城市更有温度;从娃娃抓起,养成参与运动、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市民的健康基础指标……带着民意上两会,履职尽责当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今天开幕,一系列备受关注的议题将依次展开。大会上,一群80后青年代表已经陆续准备好了自己的建议或是议案,一份份,带着百姓的重托和期待。

 关注:让新法规匹配上海新速度 

建议:修改《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

翟惟清

80后市人大代表翟惟清是国内最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上海外服的业务专家,每年上海两会上的建言通常都围绕人才发展。今年,她领衔提出一份关于修改《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议案,希望让新法规匹配上海全面发展的新速度。目前,这份议案已经得到30多位代表的附议。

“新年新进步,从代表建议到议案了。”翟惟清向记者这样分享。她注意到,《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于2001年颁布,并于2002年正式实施,是上海在劳动法关系领域的最高级别地方性立法。然而,20年过去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劳动关系的创新需求还是争议问题都已与该条例颁布时大不相同,新型用工形态与劳动争议都给传统的劳动法规带来诸多挑战。加上2008年以后国家颁布了劳动合同法等上位法,现条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被更新的上位法律所取代,条例的适用性正在逐渐减弱。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这一危机事件的影响下,劳动关系呈现更加多元化、灵活化的发展态势,这就更需要劳动法规进一步扩大并提升其调整和规范范围,从而更好满足上海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对于劳动生产关系的法律调整需求。”翟惟清说道。

作为代表,翟惟清不仅提出了法规修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从多个角度做了修法建议。第一,修改与上位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冲突的条款,比如当前条例中赋予当事人约定合同终止条件的权利与上位法冲突,另外条例中关于竞业限制的履行期限也与上位法不符,这些法条亟需删改。

其次,借鉴上海市高院指导意见中的精华内容进行修订。再者,修改条例中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规定,以及及时研究新兴问题并在条例中增加相应新规则条款,例如,“灵活用工”与“共享用工”问题缺乏周全的法律规则。

翟惟清认为,此次疫情催生了各类灵活用工形态,尤其是“共享用工”更是打破了传统雇佣合作的边界。这些灵活用工模式虽然盘活了部分行业的赋闲劳动力、增加了就业机遇,但也对传统的劳动法律关系及现有法律体系形成了冲击,目前对于这类用工形式缺乏诸多必要的法规规范。

“诸如此类的全新现象,法律法规必须迎头赶上,让新法规匹配上海全面发展的新速度。”翟惟清说道。

 关注:如何利用大数据守护独居老人 

建议:给65岁以上老人配备智能手环


市人大代表、市残联副理事长(兼)金晶是一名80后,她此次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守护独居老人,让城市更有温度。“现在丁克族、不婚族也很多,关心这样的群体,其实,受益的将不仅仅是现在的老年人,或许更是未来的年轻群体。”

金晶观察到,随着城市年龄结构的老龄化,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大批旧房改造以后,本来邻里之间相互照应因为各自变成独立的生活空间后也减少了很多。“不论是对于上海要建设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城市,还是国际化超大型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来说,都希望对于上海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保障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如今,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环,手环的作用除了检测心跳、血压、睡眠质量之外还有一系列的功能,比如时间显示、通话功能等。可以说,智能手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常备的电子产品。大数据技术能否发挥作用?这是金晶的想法。

金晶建议,是否可以给每个65岁以上老人在他们本人自愿领取的情况下配备老年人手环。其中,失独的独居老人可由政府免费发放。手环作为身体体征的一种实时监测而存在,当独居老人体征状况危险手环会自动在平台报警,平台把报警信息传送到医院以及老人所在的社区或者老人手环GPS显示的就近的急救医疗机构,同时也传送给老人的监护人。

不过,金晶也坦言,在进社区听取市民意见的时候,老人普遍存在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困境,在需要用车的时候根本打不到车。“建议在智能手环中添加预约车的选项。同时,在当下疫情防控已经变成常态,而很多老人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调取健康码的情况下,我也建议,在智能手环中开发显示健康码的功能。”金晶建言道。

金晶说:“如果现在我们可以重视对老年人的关心和服务,未来受益的就不仅仅是当下这批老年人。”

 关注: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问题 

建议:提升体育健身和卫生预防相结合的理念

85后市人大代表吴修忍是黄浦区卢湾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跳水教练员,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青少年的体育和健康,无论从哪个身份来说,她都有着天然的关心与敏锐。她十分期待看到,将体育健康作为新时尚,让青少年积极投入到体育中去。

“上海是一座被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为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这几年在提高市民卫生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要在这个高度上再提升,需要体育和卫生的融合发展。”吴修忍说,在未来5年我们更需要提升体育健身和卫生预防相结合的理念,从娃娃抓起,养成参与运动、终身锻炼的习惯,提高市民的健康基础指标。

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卫生预防、健康城市建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吴修忍认为,进一步发挥体育运动增强市民体质的作用,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将预防的关口前移,实现医疗卫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为中心,医疗、体育、教育等社会各方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局面,形成体医、体养、体教等运动康复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将体育健康作为新时尚,让青少年积极投入到体育中去,可以扭转青少年的体质逐年下降、近视与肥胖的比例不断增加的趋势,从小养成重视体育、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质量,也可因个体差异推行专项体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相关项目的运动队,鼓励学生放学后参加体校的有关专项运动的训练。”吴修忍这样建议。

一线的教学实践,更是让吴修忍十分明白,专项训练课的运动过程可以循序渐进有效提升青少年体质体能,增强学生的免疫力,从而培养体育习惯和体育爱好的养成,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系统的体育锻炼对提高青少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抗挫折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让青少年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品质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就“一老一少”的另一个“端口”,吴修忍认为,通过体卫结合的开展,可以改善城市老龄化健康情况。“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业态,普及健康知识,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养成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并培养一批会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一批能指导慢病患者锻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康复师。”

 关注:全面二孩政策下的孕前优生检查问题 

建议:进一步优化免费孕前优生检查服务

余思彦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孕前优生检查服务应该更为配套。”80后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博物馆馆长余思彦此次提交代表建议,聚焦青年群体关切的优化免费孕前优生检查服务。

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就是通过孕前保健,帮助想要生孩子的夫妻找出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不利因素,保障孕妈妈、胎宝宝的健康,预防、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避免因出生缺陷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后,余思彦发现,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开展情况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和措施。

“以金山区山阳镇为例,部分育龄夫妻优生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一些待孕夫妇会前往医院自费做孕前检查,市区医院的孕前检查是不纳入医保,全自费的。”余思彦说,在本次调研参加问卷的54人中,31人自费做过相关孕前检查,费用基本都在500元以上,有些甚至花费数万元。随着优生意识的提升,尤其是全面二孩政策开放后,更为精确的孕前优生检查应该越来越受重视。

为此,余思彦建议,首先要在加强宣传、提前做好孕前优生检查的咨询服务方面下功夫。“在婚姻登记网上预约中,可以增加一项告知事项,提前告知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的相关事项,并附上电子版孕前优生检查辅导宣传册图解内容,不仅可以提高目标人群对孕前优生检查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让待孕夫妻提前安排,做好计划准备。”

其次,在普惠式免费检查套餐基础上,增设一些更为精确的项目供育龄夫妻勾选,自选项目可低于医院自费价格收取部分费用,提升待孕夫妻对孕前优生检查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余思彦还指出,在资源共享,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上也应拿出实招,用好家庭医生资源及数据库,对于高危人群,由家庭医生进行专业指导,切实把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做实、做好。

 关注:如何加强心理专业建设力量 

建议:加大精神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高燕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精神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85后市人大代表、金山区富民居委会主任高燕峰将在此次上海两会上提交加大精神科医生培养力度的建议。

“这是通过在区里走访相关部门听取意见后提出的。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高燕峰以自己服务社区为例,就有学生厌学不肯上学,虽在劝导和帮助下,去了几天,后来又不肯去。“社区工作者做了一定工作,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我感觉心理咨询这块,现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建设力量应该进一步加强。”

高燕峰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精神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据统计,金山区总人口达80万,而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有5262人,金山精神卫生中心日均住院430人左右,门诊日均120余人,目前共有精神科医生21人,这些医生既要负责病房医疗和门诊,还要兼顾社区随访。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文件要求,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应配备4.8名执业医师,从数据看,目前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如今精神科医生只有专科医院有,在普通医院很少专门设立,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没有此科目,一般少数几个社区会有一位精神卫生中心的专科医生来社区医院坐诊。又由于工资待遇低、工种具有相对的危险性等问题,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此专业,这导致精神科专业招不到人,这样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必然会降低。”高燕峰调研了解,目前在中国高等院校很少有精神科专业,而即使有心理学系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没有设置规范的临床和咨询心理学,这样的教育体系也导致心理治疗师职业和专业先天的不足。

“针对精神科推行更多优惠政策激励更多的人才去从事此项工作也是迫在眉睫。”她建议,参照全科医生、急救医生、乡村医生等定向培养模式,依托市域内医学院校加大培养力度。“比如,从优秀的高中生中直接选调一些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同时也要注重本地化的青年,通过多年的培养,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精神科,不断满足群众所需。”

同时,恢复心理咨询师考评制度,发挥专业队伍功能,借以对精神科医生队伍匮乏给予有力补充。再者,切实解决精神科医生的编制、待遇、晋升等难题,留住精神科人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