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你家门口有优质医疗资源吗?
2021-04-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家门口你能看到名医吗?家门口你能解决康复难题吗?家门口你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吗?……为了这些,上海正在做最大的努力!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主题确定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呼吁确保每个人都享有利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随时随地获得其所需的优质卫生服务。

 五家三甲医院牵手“五个新城” 

家住上海嘉定的李女士原本看病都往市区跑,直到瑞金医院北部院区落户嘉定,她便与家人安心在“家门口”看病。更令她欣喜的是,近日她去瑞金北院做检查,没想到“偶遇”瑞金医院专家义诊。

像这样的“小幸运”,今后会越来越多。

上海以“五个新城”建设为起点,确定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市一医院、新华医院、市六医院五家医院,分别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对接,做优分级诊疗,加强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打通服务百姓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获得更优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五家医院将输出全国排名前列的优势专科或特色专科,重点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急诊、胸痛、卒中、创伤、儿科、产科等学科建设。与此同时,五家医院还将派出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肿瘤、内分泌、儿科等专家,通过教学、义诊、查房等技术“传帮带”,切实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与五个新城的对接并非刚刚开始。以嘉定区为例,紧密医联体已覆盖嘉定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二级医院;区内39万余人与瑞金医院北部院区签约,占组合签约人数的近80%,社区还通过“1+1+1”预约转诊平台共转诊患者7645人次。

做“增量”,不仅限于建立一座座新医院。市卫健委还将持续做实、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包括推动市区、院区“双牵手”,让专家、名医长期坐诊成为固定制度,让市级医院挑出品牌特色科室,以“传帮带”形式帮助区域性医疗中心成长。

今年年内,所有市级医院还将开设互联网医院,让优质医疗资源深度融入网络空间,进一步方便百姓就医。

 家门口的康复 

林女士家住临港,她的孩子1岁时,在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儿科的生长发育义诊中被发现有弥漫性发育迟缓。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发育顽疾,不过,经早期筛查发现,进行科学准确的康复干预和动态评估,孩子的症状有很大概率可以改善,甚至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由于此类儿童康复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一些儿科医院或综合性大医院。林女士就带着孩子在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和下属阳光宝宝康复训练基地进行康复训练,开始了七个月每天从临港到闵行区往返近160公里的长途奔波。

像林女士这样的情况在临港周边并不鲜见,为了给孩子进行康复,一家人每天有一大半时间花在路上和排队等待上,家长和孩子都身心俱疲。

为满足患儿得到及时、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阳光宝宝基地今年年初在临港院区成立并运行,填补了临港新片区儿童临床康复需求的空白,减少了患儿家长每日奔波市区的不便,提升了康复效果。未来,基地还将积极培育引进康复专业的医师和技师,更有效解决宝宝的就医康复难题。

同样的难题,还聚焦于老人康复。浦东新区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医疗资源比较分散,特别是康复医疗资源较少。康复难题同样引起了社会办医的关注。在不久前,上海又一个大型医养综合体启用。地处浦东新区国际医学园区核心区的上海太平康复医院正式接收老人前来就诊,这是该区域内首家投入运营的大型综合型康复医院。记者了解到,区别于周边质子重离子医院、肿瘤医院东院,这家医院在日常诊疗的基础上,满足了周边100余万人口的康复医疗需求。医院门诊的开业对于周边乃至浦东居民解决就医难、康复难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考虑到长者的身心特点,医院门诊对就医动线进行科学规划,挂号、就诊、采血、配药、缴费等环节一体化,所到之处都有工作人员协助长者处理相关问题。在这里,坐诊的多数是三甲医院的医生,医院还建立老年多学科门诊,为长者提供门诊“一站式”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服务进社区、服务上门、远程诊疗等方式,增加长者获得优质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家住周浦汤巷中心村的王奶奶说:“我现在76了,上了年纪身上毛病多,孩子平时不在身边,和老头子隔三岔五去医院拿药看病。现在家门口就有一个这么大的康复医院,看病、拿药、检查、住院都方便了。”

 社区医院的“大服务” 

在疫情防控中,因为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让上海的社区疫情防控取得了不坚不催的胜利。而为了让更多居民在“区域内”与“家门口”获得高品质的卫生健康服务,上海年内将全面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全面提升“全专结合”“医防融合”的综合服务能级。

值得一提的是,将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挂牌为社区医院,协同区域性医疗中心,促进居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在区域内得到有效解决。

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本市开展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初步建立门诊、病房、站点、居家等紧密整合的现代化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康复与上级医疗机构、专业康复机构的有序衔接,实现更多居民康复下沉社区。到2021年底每个区至少建成1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推进智慧健康驿站规范高效运行,到2021年底,实现所有街镇至少有1家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

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级。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中心”“护理中心”与“康复中心”功能建设,2021年内基本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提升社区专科专病服务能力,依托相关专业机构与学会,逐步推进实施骨质疏松、口腔、心理(精神)等居民需求较大的专科专病防治。

“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这让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居民王阿姨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