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突破高校的围墙,茁壮成长
2021-11-21 生活

徐中锋的艺术作品。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而人才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2019年,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三年规划重点项目“上海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紧缺人才培养建设”项目启动,聚焦高端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转型升级。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管理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徐中锋表示,高校确实有着学科资源上的优势,但在系统的人才培养方面,更要强调美育的实践和应用,寻求并结合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审美需要,这是美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搭建高校生与社会交流的桥梁  

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紧缺人才培养项目是一个让高校教育资源走进社会的典型,依托华东师大学科群优势,由华东师大美术学科为主体的这样一个人才培育基地。项目启动至今已经3年,通过多方优质资源整合,高校学科与相关明星企业、行业翘楚等之间实现较多合作,逐渐形成了不少新的学科方向,编著了一系列教材,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

在这一届培训班160多位学员中,既有高校在读研究生,也有许多社会人士。大致有2/3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是自行创业的,有的是高校年轻教师,有的是美术馆、博物馆工作人员,大家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徐中锋表示,高校在读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早地进入社会、接触市场。“有些是书本上所学不到的,跳出原有的学科模式,大学生可以更了解艺术市场管理及发展。而许多社会人士,他们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执行能力和管理经验,主动性和拓展性也比较好,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更前沿的科研理论是一个需求,这恰好是互补的。”

据徐中锋介绍,通过这样的模式,许多大学生会被引流到培训班学员所在的企业、机构中进行实习实践。从2019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管理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已经设置了16个优秀的实习实践平台。一批业内知名专家、企业家、实干家加入,实现了多渠道、多层次联合培养。“对于这些正在进行艺术学习或者正在接触市场应用的艺术类高校生来说,这是一个近距离了解社会需求,让创作产出跟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机会。所以我们把社会人士请进来,把大学生送出去,构建诸多新的渠道或者桥梁,让彼此都能有所收获。”

  美育仍需要“接地气”  

在徐中锋看来,美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情感教育,艺术家根据自身的思想情感创造出一定的艺术作品,以造型、色彩或者声音、文字、影像等感染人、启发人。这样的一个创造,是艺术家审美理想和人生追求的综合体,在吸引人们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唤醒一定的是非观念、道德意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人身心更加和谐地发展。

如今各级各类学校都更加重视学生的美育,徐中锋认为,美育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基础和潜质,拟定不同的理论或技能教育方向,因材施教。同时也需要建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之上,寓教于乐、有始有终,不囚于局部、不流于形式,形成生活化和整体性特征。

美虽然是非功利的,但可以创造价值。美育并非高高在上,并非只留存于学堂之上,实践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接地气,寻求并结合大众社区的普遍审美需要。“上海在2040年的目标是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未来二十年对于艺术环境、审美生活的诉求日益明显”。徐中锋表示,“这都需要不断整合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资源,持续不断地推进美育研究和美育实践,加大美育创新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建设不断丰富的公共美育资源库,将美术馆、博物馆等园区机构打造成为美育实践落地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进一步扩大文旅开发、艺术市场、公共艺术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加快文化艺术与金融、科技的创新合作,扩大文化艺术贸易流量,持续推动高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一体化发展”。

徐中锋带领学生在民营美术馆实践学习。

  以文化创新服务艺术生活  

当今,美育之所以被各界所重视,徐中锋认为原因之一是原本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不完善,以及商业社会所导致的传统审美价值扭曲,使得大部分人群对“美”的理解存在一定缺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比如我们佩戴一些饰物,人们在互相聊天时常常会问,这个是不是真的?这个值多少钱?而没有首先欣赏到它的造型和色彩。有些人佩戴这些饰物,并不是因为觉得它‘美’,而是因为它‘贵’,因为处于商业高速发展时期,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不经意间放弃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艺术价值。”徐中锋说,随着文化创新及文化自信观念的深度产生,这样审美缺失的情况正在逐步改观,国人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艺术附加、审美生活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

徐中锋谈到一个例子,说某次在南京的一家画廊里遇到一对正在赏画的母子,十二三岁的男孩对一幅年轻画家的画非常感兴趣,母亲看了看3000元的价格牌,没有过多思考就把画买下了。“也许这在以前比较难以看到,如今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逐渐减少,审美的需求正在逐步提升,甚至渐渐摆脱了实际价格的束缚。”徐中锋说,“一件东西,如果你觉得它是美的,那它就是无价之宝,你摆在身边或者穿戴在身,就会感受到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另一件东西或许很值钱,但你不觉得美好,那它对于你来说应该就没什么意义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这样的审美态度愈发明显。”

徐中锋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文创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让新时代的美育成为文化担当  

所以,美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懂得美、体验美,“例如一件古代文物,或许它已经不再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但为什么我们依然认为它是一件艺术品呢?因为它承载了某一阶段的历史审美,可以代表一定的文化基因传承,寄托着一定传统及人文的情感。美育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的、向上的审美能力,让人们发现事物‘美’在哪里。”徐中锋说:“美育与艺术类学科教学并不相同,不需要必须区分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门类,应该是打破界限、从审美出发的一种综合诉求。新时代美育的职责就在于此,如何形成文化担当、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压力,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艺术应用和审美理想,高校美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徐中锋还特别提到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如今社会的科技创新、工业创新是非常强势的,而文化创新同样需要更加大力地推进,高校教育者有义务全力投入,着力于形成一套基于优秀传统、符合社会需求的完整理念是非常重要的,还要具体到落地执行层面,比如说公共机制、模式创建等。

“艺术赋能需要文化创新整体理念的科学执行,需要格局和心态,这一过程不仅包含着发现、修复、完善、重启,还必须更新观念、激发活力。”徐中锋指出,所谓“文创”,也是公共美育落地的一种形式,要服务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先前的“文创”,虽然出现了大量的新样式、新产品、新品牌,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消费理念,但忽略了整体架构和基本概念,有些支离破碎、不够完整。

“对于艺术生活来说,美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需求,也要有基于传统审美基因的现代创新,可以在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推进,要有更广泛的应用,不能只是局限于一些杯子盘子的设计、一些奇思妙想。”徐中锋说,“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限于零星和局部,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理念贯穿到各个产业中去,让艺术和审美不偏不倚、共享共在,才能把我们的生活空间变成真正有传承、有自信、有价值的社会财富。”

青年报记者 张逸麟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