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层级
2021-11-29 教育

记者 刘昕璐

实验室设在产业园区、工厂车间就是移动课堂……在上海,一条产教融合新路径正逐步走深走实。而随着“双减”政策落地,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也纷纷转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了解到,本市制定实施了多项具体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构建学历纵向贯通、产教横向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达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

上海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一方面,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本市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由“学科导向”到“行业岗位需求导向”转变,近两年关闭180个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点,引导职业院校新增了41个专业点,覆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聚焦民生急需领域,新设养老护理、学前教育等专业。

另一方面,借由需求端反向定制人才供给。通俗点理解,就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临港新片区,一批高校将为特斯拉等企业对口直供人才。这一新机制仰赖于不久前刚挂牌成立的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基地。该基地瞄准产教融合示范建设,将形成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等综合性功能。

读中职的学生也有机会成为一名研究生。上海正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特别是,畅通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打通“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纵向衔接通道。据透露,目前上海正研制“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层级。

另外,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新进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职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57%、50%。今年,上海首次将“培训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培养1.54万人,远超年初确定的目标。从试点到大规模复制推广,短短五年,上海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正开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传统模式中,师傅带徒弟全看个人,究竟能习得多少真本事,无法量化判断。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下,一整套科学标准确保每个学徒都能得到系统化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既能在课程中提升知识眼界,也可在实操中磨练技术水平。调研中,不少老师傅纷纷感慨,“再也不担心‘后继无人’了。”

目前,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中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并逐步向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延伸。

记者 刘昕璐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