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劳模学员分会举行签约仪式,读懂劳模,传承匠心
2021-12-06 教育

李逸群和同学们

每个劳模都是“一本书”,翻开这些厚厚的书,同学们将解读到劳模工匠用一生书写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11月30日下午,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劳模、市级劳模走进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17个班级,与同学们“零距离”对话。

记者 徐红清 摄影报道

劳模工匠传授成长“秘籍”

从当学徒给师傅打下手到不断钻研西餐技能,从上海大厦餐饮部一线厨师成长为管理人员,“全国劳动模范”陈燕平走进学校电子专业24062云南班,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工作中记忆犹新的经历——入职第四年,第一次参与了接待南斯拉夫总统餐饮工作;APEC期间,全程参与接待国家元首餐饮工作……从菜单的安排、原料选择到餐饮服务人员的安排、每道菜肴上菜时间的把握等,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体现了国家外事接待餐饮部分的高标准。

“只有学好本领,才有更多的选择。”陈燕平老师向同学们传授自己如何钻研技能的“秘籍”:“要敢于吃苦;要虚心向师傅学习;要学会动脑子,多问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精益求精。”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而且要善于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少劳模在分享自己经历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逸群走进24024数控中高贯通班,分享自己在读大学期间遇到的事。

1984年,已经被媒体冠予“活校表”称号的李逸群,参加了上海市成人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987年,工厂引进了德国的冰箱压缩机生产技术,派他在读大学期间去德国全面掌握自动生产线的操作及故障排除。拆卸的装备分三条船运回国内,其中一条船在途中发生沉船事故,造成了部分设备和技术资料的缺失,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他边读边学边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一直到正式生产,为工厂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费用,化解了海难遭受的损失。

短短一小时的分享,让劳模和同学们都显得意犹未尽。云南班李俊萱同学向记者阐述了她理解中的“劳模精神”:“就是能够积极面对困难,不怕吃苦,勇于担当。”她表示,陈燕平老师的成长经历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今后学习中将以陈燕平老师为榜样。

多样式多途径传承“匠心”

这场活动,也是学校挖掘劳模育人资源,把劳模育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发挥劳模在“三全育人”中作用的一个缩影。

谈立群副校长介绍,2018年,学校邀请徐虎、杨怀远等“全国劳模”和同学们面对面谈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引发强烈共鸣。“希望劳模和我们走得更近些。”很多学生在《青春日记》中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顺应学生的心声,今年上半年,该校的“学劳模班”应运而生。“不分专业,全校学生自愿报名。”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主任陆建超介绍,每周五,“学劳模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与劳模面对面,通过讲座、参观、结对等不同形式,切身感受和学习“劳模精神”。

活动当天,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和上海市劳模协会工会管理学院劳模学员分会举行签约仪式。充分运用劳模技能优势、特长优势,通过“劳模进校园”在学生中开展授课、讲座;发挥“劳模名片”的优势,邀请学校年轻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劳模工作室参观和交流……通过系列活动,从思想、技能、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全方位发挥劳模学员分会协同育人作用,为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

该校党委书记朱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学校将常态化用好劳模资源和劳模协会资源,发挥效能,做出品牌。包括打造“匠心馆”,营造浓厚“匠心匠意”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劳动竞赛,讲好劳动故事;探索职教劳模教育新路径,铸就合力育人新机制,共建理论研究课题;用好“五老”资源,加强关工委建设,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家校共育,打下扎实基础。

记者 徐红清 摄影报道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