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347位大会代表中有100名学生党员
2021-12-13 教育

记者 朱筱丽

反映“时代热度”,体现“青年态度”,彰显“组织温度”,为期三天的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参加本次大会的347位大会代表以00后学生为主,最小的代表出生于2006年,正式代表中有100名学生党员。学代会共收到提案229件,既有聚焦“双减”“科创育人”等国家大事,也有关心“外卖小哥”等身边人和事,件件“走心”。

自2016年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首次建立学生提案制度,让更多学生“发声”后,今年在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和团市委的共同指导下,市学联于2021年10月上旬启动学代会提案征集工作,共收到来自全市59个高校学生会、23个研究生会,16个区学联的“走心”提案229件。提案内容主要围绕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四史”宣传教育;“双减”背景下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等10个板块展开。

《关于构建国际学生多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示范平台的提案》《关于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心脏急救演习的提案》……通气会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10所高校的学生分别进行提案展示。

市学联还通过“团在校园 上海学联”微信平台开展“申城生言”青年学生建议征集和“十大提案”网络投票,活动受到上海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大会提案工作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联动,力求在学生体验全过程民主中,将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和思考转化为推动国家、城市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的金点子。

==  新闻链接  ==

建设人民城市呼唤城市文化软实力

来自华师大二附中的王婉晶同学作为提案人提出“关于响应人民城市建设,在各校设立上海文化专题教育课程”的提案。

身处海纳百川、拥有丰厚的传统水乡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海派城市文化的上海,王婉晶同学却发现,身边的同学群体普遍缺乏对于上海本土文化的了解,学校课程也少有涉及。关于建议上海学校设立“上海文化专题教育课程”的提案由此而来。

“让学生成为城市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建设面向学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对上海文化的认知与了解,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上海本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塑造新时代青年独有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声音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传递。

现状

学校教育中上海文化课程涉猎较少

王婉晶同学是个有心人,她对教材进行了调研。她发现,初中有乡土地理教材,但学校学习较为简略,课时少、多讲授、少实地探访。部分学校会组织同学观看海派音乐节、沪剧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品欣赏,但并不定期、定主题,因而同学们对上海文化没有全面认识,反响不尽如人意。

高中课程中穿插有关于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钢铁工业的介绍,但碎片化、不深入,仅是做简单介绍。部分学校开有校本选修课,如华师大二附中开展了“上海邬达克建筑探秘”等,但视角总体较为专一。社会考察实践多基于志愿者服务和外地考察,视角窄,总体对上海本土文化涉猎少。除了调研教材与本校的文化展开情况,她也调研了部分上海高校的开展情况。

经过调研发现,现在的中学和高校对上海文化的传承、普及均缺乏完善的体系和有规划的实施模式,有待改进。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同学们学业压力进一步减轻,有了更加充分开展课余和校外活动的时间,拓展学习的时空大大丰富。

建议

完善、丰富、细化已有的文化课程

基于此,王婉晶同学正式向大会提出了“增设上海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上海文化,走进文化场馆,建设课程资源进行宣传引导,建立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对上海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感知城市温度与厚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案。

她建议,编制上海学校“上海文化系列课程”大纲,明确各个学段上海文化教育的目标层次和任务,完善并设置好地方教材学材、讲座、活动、研学等系列课程,形成课程群;鼓励学校建设基于校情社情的上海文化系列课程,用好校史资源和社区资源,让上海文化在校园落地,打通学校与文化场馆的交流渠道,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创造定期走访的条件,开展上海文化考察,感受文化之美,更可以将考察活动发展为长期研究行为;增设上海文化课程讲座,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让学生成为上海文化的研习者和宣讲人,拓展讲座形式,邀请专家讲、教师讲、学生讲,鼓励多方交流;在学校各项原有大型重要活动中增强对上海文化的宣传,如将活动主题定为相关文化话题,使学生亲身体验上海文化的独特韵味。

记者 朱筱丽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