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趣的灵魂标记年轻的世界
2021-12-12 生活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虹桥万科中心,一个高冷的商务楼宇,大尺度,大空间,似乎人与人的距离在这个空间里被疏离。就在这里,虹桥万科中心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合作举办了一个展览。一群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才情横溢,热情似火。他们用自己的激昂的青春和无限的创意,让这个空间变得温暖起来。

“Unseen视界之外”商业环境微更新创意暨课程教学展现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我因你而成长,你因我而年轻  

展览名称为“Unseen视界之外”。本次活动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源创图形工作室主任葛天卿老师是这样解释“视界之外”的:“视”是能够看到的美好的事物,能够想象出来的设计语言;“界”是界定市场范围、行业规范,这两者关系虽然有矛盾,但是融合和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有温度的设计”和“有激情的设计”。虹桥万科中心项目负责人刘玎璜说:“很多白领每天在虹桥万科中心要待超过10个小时,快节奏的社会使很多人希望空间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时需要一个地方能够把世界抛在身后,有时需要一个地方在受挫时能够独自沮丧。感谢学生,感谢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在世(视)界之外打造更有活力、更温暖空间的可能性。”

其实,这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商业空间设计”和“公共导识设计”两门课的学生作业。在导师的指导下,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万科虹桥中心,对业主方提供的空间做环境设计和导识设计。

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教授告诉记者:“设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如果关在学校里面‘造车’,不接触真实的项目,仅仅通过虚拟的内容去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就很少。通过产学研创一体化,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设计环境,真实的需求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程雪松教授说:“门口的这个展览可能一两个星期以后就没了,但是它会给这个大楼留下一些什么,一定会留下什么。环境设计是什么?是要进入到这个空间内部去体验这个空间,而不是在外面旁观。这种体验既可以看得见,但更多的内涵可能是看不见,但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能不能带给人一种和谐?比如,人、事、物之间的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以及这些设计作品背后的探索和努力。”

上海美术学院的实践课程改变了教学模式,2019年在豫园做老字号店铺,2020年在福州路做书店,2021年来虹桥万科中心,用现实的需求驱动教学,甚至让多个专业的学生一起合作来做设计方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设计环境中去做真实的作品,让他们年轻的艺术语言沉淀在这些商业空间之中,给冷漠的空间带来烟火气、温度感和艺术性。

  记住童年,你就不会衰老  

展览的结构并不复杂,一块块展板,呈现一个个空间微更新方案。学生们通过调查,寻找到空间的新定位,重新定义。因为年轻,离童年很近,这些设计方案里不少元素与童年记忆很近,给久处尘嚣的人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清新。

钱艺璇、褚阳宇《棋·遇》

环境设计专业的钱艺璇、褚阳宇创意的环境设计方案《棋·遇》,将虹桥万科中心的四个出口重新定位,用飞行棋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了飞行棋的四种形态,起飞、降落、滑行、停泊,并和人物角色联系起来。在飞行“棋盘”中,红方是经常出差的飞行一族,蓝方是996打工一族,橙色代表喜欢打卡美食的吃货党,绿色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红小子。四个主题对应到飞行棋各个站点中,设置了丰富的内容,红色起飞站里是加油站,在蓝色飞行站中安置了尾翼滑滑梯,橙色降落站里有美食起落架,绿色候机站则有机票打印机。呼应飞行棋元素,结合零售店、快闪店、迷你展览、趣味活动、体验馆、二维码、虚拟棋盘等新业态模式。

四个颜色的飞行棋步道合理划分区域并引导方向,在保证人与人之间客观距离的同时,用飞行棋这个童年的元素来唤醒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距离,缓解在沉闷中的忙碌,打造出一个有温度的趣味相伴空间。

金彦廷《POP UP》

金彦廷的作品《POP UP》则在连接虹桥万科中心和虹桥天地的走廊侧墙上设计了一本“立体书”。走廊是上下班通勤人流最大的地方,但是设计上单调乏味、乏善可陈,缺乏识别性和观赏度,立体书的概念引入让刻板的走廊空间变得立体、丰富,而且增加了一些高低不同、参差多样的广告位,考虑到经营者的价值诉求。设计者引入了大量“孟菲斯”风格的设计元素,以明丽、梦幻的色彩重新定义了这个空间,把城市过客们的童年阅读体验唤醒。

更有学生将两只“北极熊”搬到现场,用萌萌哒的大熊和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互动,和冷硬的建筑轮廓对比,营造温馨的趣味时刻。

走出课堂的学生们所焕发出来的创造力让虹桥万科中心的运营方惊叹不已,而其中处处流露的童心,恰恰是现代人放飞自我、洗涤疲惫、保持年轻的良药。

  心中有温情,世界就有温度  

钢筋水泥、玻璃幕墙是现代城市的基本模样,伴随而来的是上班下班、行色匆匆,温度就在刚性的生活中渐渐流失。在此次“视界之外”的展览中,最让人们心动不已的,是几乎每件作品,都流露着浓浓的温情,让处在这座城市一隅的商务楼宇升温不少。

马彦青、俞可伶《cube sign》

谢佳霖、毛苑奇的作品《三分之六》,用绿色划分出视觉导览等级,建立出更加特色鲜明的导视系统。绿色、白色和灰色交织的线条,在凸显符号层次感的同时,也增加了这些符号的柔软度,哪怕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厕所标志,也让人眼前一亮,然后会心一笑。《cube sign》是马彦青、俞可伶的作品,两位学生的美术底子非常好,他们以吴冠中的山水画为灵感,仅仅通过黑白线条粗细的变化,就使得小小的符号有了生命一般灵动起来,图标设计极具辨识性。

虹桥万科中心的建筑设计外观呈钻石切面状,孙雨萌、王乐旸就以《碳分子结构》命题,采用碳分子结构三角几何的元素特征,创作出一个个六角形的钻石切面,建构起一套极具个性的视觉导视标识。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陈青很欣慰地说,这些作品表明,这些学生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美术素养,未来可期。

司腾《孵化·新生》

正如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程雪松所说,“视界之外”展览很快就将结束,但其中的创意,特别是这些作品所闪现的人性的光芒,一定会在这座建筑,乃至这座城市中留下来。如果同学们方案都可以实施,而之后的一天,我们再来到虹桥万科中心,穿过司腾同学设计的角落里的《孵化·新生》路演空间,走进大堂,在王子杰同学创意的《栖巢》咖啡区中歇歇脚,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同学们给这个空间带来的那种温度,都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