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大戏《牛天赐》导演方旭解读:京味儿背后的戏剧魅力
2021-12-3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视频

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1日,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3周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迎来了跨年大戏《牛天赐》,该剧改编自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讲述了主人公牛天赐的成长历程,从孩子的视角传递成长中的酸甜苦咸。

昨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了该剧主创,一起听主创聊聊这部一票难求的京味儿大戏“牛天赐”的魅力所在。

导演方旭。

  破解全男班反串儿的密码  

方旭导演曾6度改编老舍作品,而且几部口碑叫号的作品均采用了全男班演绎,独具其特色。他坦言,采用全男班演出并非制造喜剧效果,而是出于导演手法的运用。

他觉得男演女的方式,特别适合舞台上呈现。一定的距离感,让演员表演尺度上有了更大的空间。由男演员来饰演女性角色,也会从另一视角放大女性的特质。

这种扮演,在男演女的中间自然留了个空儿,它有一个自然的间离感,让演员们可以站在性别之外审视这个角色,也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空间。虽然这中间是制造了一定的喜剧效果,但是创作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并不是刻意为了搞笑。

关于老舍作品的当代意义,方旭导演补充道:“这些年一直在改老舍先生的作品,其实一直也在探讨这个话题,因为老舍的作品都比较老旧,这一说都七八十年前的东西,但是实话实说,从创作者的来讲,并没觉得他离得我们那么远,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就是服装道具点里边没变,所以你比如台上关于说到牛天赐说到实验小学的时候,下边所有观众都会有反应,关于成长和教育的话题,背后的深层土壤都没有变,观众自然很有共鸣。其实,成长和爱情一样,都是每一代人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天赐和门墩儿牛妈。何桓/图

  京味儿奠定作品的唯一性  

老舍与北京是无法剥离的二元互构。都说老舍的作品是在“豆汁儿”里泡大的,北京豆汁儿代表的是劳苦大众,虽粗糙上不了台面,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豆汁儿里的百味人生,是生活的不同面孔。

为了寻找豆汁儿里的京味儿,导演方旭坦言,大家一边排戏还真的一边喝豆汁儿。“至少我觉得,倒不是说喝豆汁儿就是老北京,但是至少我觉得有一个地域性的道具,让你知道这些地域特点,至少我自己是有着比较明确的地域归属感的。”

方旭认为,地域文化说白了,就是它有一个唯一性,其实这个恰恰是艺术创作过程当中非常可爱的东西。这种所谓的唯一性,就是你要把它的特点做到极致,被地域文化厚植的土壤就会让文艺作品中立住脚跟。

“如果艺术创作,做不出唯一性,其实我们自己也很难被认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就缺少了艺术的独特性,语言的质感也就没了。”

在导演手法上,方旭更强调演员表演而非过分依赖多媒体的应用。“演员是话剧表演的核心,所以我觉得任何的东西都不能大过演员,其他的辅助手段我也不反对,比如说用一些投影,有一些特殊的光效,有些技术手段的支持我都可以接受,但是前提是不能大过表演,我觉得话剧的核心是活人的表演,是一种现场感;同时,演员和观众之间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导演你想表达什么,还要看观众会不会接住,愿不愿意和你一起互动。和观众聊些什么?怎么聊?在创作之初就要想清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文、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