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大棚“种”艺术
2022-03-13 生活

艺术和田园在这间大棚内相互滋养。本版受访者供图

孙虎及团队的民宿景观设计作品。

将艺术教育带入乡村。

俞昌斌及团队的作品《崇明乡聚实验田(2016-2021)》

田里有大棚,天经地义,种蔬菜,育秧苗。走进奉贤南桥镇江海村海马营的那一排塑料薄膜大棚,入目的却不是绿油油的植物,而是艺术作品。这就是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和南桥镇人民政府主办的《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的举办现场:乡村大棚。展览分为归田、归家、归艺、归心四个主题展区,以艺术的语言呈现人与乡村自然、人与乡建环境、人与乡土民艺、人与乡愁情感的关系。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灵感 汗滴禾下土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韩子仲副教授在嘉宾研讨时说:“劳动的时候有汗水滴到泥土里,泥土与人的身体产生了最密切的关系,而‘身体’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自然万物的状态中,仿佛这片泥土之下,有着我们的种子,像人体设伏在泥土之下,等待生根发芽。”这段话极其生动地描绘了这次展览的出发点。

大棚内并不是精致的展览陈设,大片裸露的泥土,让整个展览空间充满了大自然的原生态感,一件件装置、画布、各种互动体验的作品,直接安置于泥土之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接地气。

策展人之一的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葛天卿对这次策展过程感慨良多。在前些年的积累之上,策展团队希望能做一个与乡村、与田野结合的展览,希望能找到一个艺术与乡村结合的独特的媒介。有一次他们开车路过南桥镇江海村的田间,看见一片开阔的土地中央矗立着一座农业大棚,独立,非常漂亮,夜幕降临,大棚内亮起灯光,如同水晶宫一般晶莹剔透。他们立刻停了车来到这个大棚,惊叹乡野原生态美丽之余,大棚美术馆的概念应运而生。

经过很多艺术家团队包括专家团队的考量,策展团队又增加这样一个概念:双向赋能。现代艺术根植到乡村,根植到乡村的土地上,又从乡村本土的一些元素当中提取出一些宝贵的文化精粹,实现双向共赢。

这次策展的成功,并不表现在邀请到了多少知名艺术家、创作出了多少传世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在这座摩登的大棚里看到很多照片,这些照片是创作者的作品,同时也是这些作品创作的过程。年轻的学子走出课堂,在乡间田野,与村民和谐相处,打成一片,发现乡村之美,发掘乡村之美,最终形成有鲜明风格的乡野艺术作品。而真正走进乡村,才是这次展览最重要的目的。

反哺 相与之情厚

让展览显得厚重的,不仅仅是这些作品与农村土地、与农民的密切联系,更是因为,很多设计师、教授和学生来到这片土地上,除了汲取大地的养料创作更加接地气的艺术作品,更为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延展、将现代艺术与现代文明嫁接到乡村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

大棚美术馆的很多展出并不是艺术家的个人作品,而是乡村现代规划、乡村民宿设计、乡村公共设施设计。

大棚美术馆近门处,有两幅巨型画布,上面不是艺术画作,不是摄影作品,而是名为《桥汇南桥,未云何龙》的江海村“美丽乡村”创意设计,这是上海理工大学王勇教授和团队的设计方案,从村镇历史到现状,从历史文化到未来发展,两张画布如果展开,大概这一个大棚也未必能装下。

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乡村美育教育实践中,很多学生选择了参与、推动乡村发展的创造性项目。而这,也正是学校发起“新海派乡村复兴”计划的初衷。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程雪松教授、也是本次活动的学术主持这样评价《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展览源于高校延伸服务边界、开展美育浸润、艺术赋能乡村的创作实践,以‘摩登田野’描摹海派乡村,体现其与传统互动、与都市融合、与世界对话的意涵。以开端于江海村的校地合作为抓手,逐步构建具有海派气质、学院品质和乡村韵致的美学品牌,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将艺术展览开设在乡间田野是一种形式,而引导和动员学生和艺术家投身乡村文化发展才是让艺术根植于生活的根本。

入夜,在漫天星光下,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孔荀和团队创作的大棚美术馆灯光秀开始了。晶莹如水晶宫的大棚,灯火闪烁,光影变幻,时而如海纳百川之磅礴,时而如江河入海之激越,时而如幼芽破土之宁馨,时而如万物生长之欢腾。远远望去,这片田野生机勃勃,美丽璀璨。

创作 春来发几枝

走进大棚美术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眼前一亮,这是一座与所有美术馆、展览馆体验完全不同的展览场所。阳光透过半透明的薄膜照进大棚,照射在泥土上,让人们期待着泥土下有什么即将萌芽。

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和美院学生也没有辜负观众的遐想,一件件作品,以人们想象不到的角度生长出来。江海村的沃土中,我们看到有竹生长,在机械装置的牵引下,这些竹子仿佛初春雨后,渐次拔节,向上伸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件被命名为《MIX·竹》的作品,由东华大学黄更副教授和团队创作,安置在大棚美术馆,借助泥土和天空,形成了极大的艺术张力,作品、环境的互动,也让这件作品的叙事语言更加厚重。

同样安置在泥土中的作品,是一件叫做《太湖石》的装置。艺术家是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的穆杰团队,他们将平面单元材料镶嵌插接,形成一个个瘦、透、漏、皱的立体,组合到一起,传递了太湖石的神韵。而赤裸裸的泥土,则为“石”作了特别注解。这件作品曾参加中国美协的展览并获奖。

《请坐》则是实物作品与摄影作品的组合,很多是市教委“汇创青春”活动的获奖作品。作为学生作业的座椅设计有几分幼稚,但却质朴、灵动,兼具艺术性和功能性,照片则将这些椅子置于农村实景之中,用各种坐姿传达乡村日常,使得原本不太成熟的座椅设计一下生动了起来,与乡野田间形成极融洽的互动。

而更多的摄影作品,有些将农村风光切下独一无二的美丽角度,与都市人的行为互动,展现的意境,挑动着观众的审美神经,让人难以抑制去乡间走一走的欲望。有些则让青年学生和村民打成一片,在中国式农村的质朴中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意象。更有将艺术家的灵感直接安置于农村地头,形成鲜明对比反差,凸显艺术特色。

虽然只有9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但整个展览丝毫不显单薄,四大主题的展区,每个展区里展出作品厚积薄发,让《摩登田野——2022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丰满而充实。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