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84岁孤老摔倒后最先想到求助的是普陀区中心医院志愿者

“85后”团干及时伸援手救了老人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本报讯 “没什么急事我不会麻烦你们,一旦给你们打电话就是救命的事。”这是84岁行动不便的孤老许俊才与普陀区中心医院志愿者小分队结对后定下的约定。

一个多月前的凌晨4点,小分队成员之一,普陀区中心医院团委挂职副书记吴晓洁就接到了这个救命电话。许俊才摔倒在地,剧烈呕吐,疑似脑梗。吴晓洁第一时间为他叫了救护车,并赶到医院全程陪护。

日前,已经康复的许俊才写下好几封感谢信,既感谢这些年轻的救命恩人,更想呼吁社会尊重、理解、热爱这些最可爱的人。

突然发病用尽全力打救命电话

5月4日凌晨发生的事,让84岁的许俊才觉得,自己真是捡回了一条命。许俊才是一名孤老,老伴5年前离世后,他独居在曹杨新村的一居室里。

那天凌晨4点,老人起床入厕,突然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瘫倒在床脚,剧烈的呕吐呛得他说不出话来。他意识到,可能是脑梗,也可能是脑溢血。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中风、偏瘫,甚至更严重的后果都会发生。

求生的欲望让许俊才使出全身所有的气力支撑自己站起来,摇摇晃晃地挪到离床几步远的五斗橱边,电话就搁在五斗橱上。他拉开五斗橱第一个抽屉靠着,让身体有个支撑点。

电话所对的墙上,许俊才先前贴了一张A4纸,用大字写着“真正能帮助我的人手机”,普陀区中心医院的志愿者虞陆超、吴晓洁、吴蓓蓓等人的名字和手机号都被写在纸上。

拿起电话,他给志愿者吴晓洁打了电话。

电话另一头,吴晓洁正陪着年幼的孩子睡得迷迷糊糊,凌晨突然震动的电话让她马上清醒,听到许俊才的声音,想起“没事不打电话”的约定,她觉得可能出事了。

“我人不行了,可能是脑梗,要叫救护车。”许俊才的求救声从电话里传来。

时间就是生命。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吴晓洁思路清晰,马上为老人叫了救护车,其间还给老人打了电话确认两件事,第一意识是否清醒,第二有没有能力给急救人员开门,“如果他连开门的力气都没有的话,我还会打119求助。”

随后,吴晓洁又给普陀区中心医院的总值班室打了电话,简明扼要地说明情况。救护车将老人送到中心医院后,医院开启了急诊绿色通道,吴晓洁也几乎同时间从家里打车赶到了医院。

挂号、抽血、做CT、拍片,所有需要家属跑腿或者陪同的检查,吴晓洁都一个人承担了。

直到当天上午10点多,许俊才进入了内科综合病房,吴晓洁看着他安然入睡后才悄然离开。那天还是她的休息日。

许俊才反复叨念,是吴晓洁的及时响应和积极投入,救了他孤残老人的一条命。

一封感谢信牵线医院志愿者

许俊才老人其实一直是普陀区中心医院的病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农村工作的许俊才因为蚊虫叮咬患上疟疾,在中心医院得到了治疗。患过白内障的他,在医院做完手术后,如今看书阅报写作都不需要戴眼镜。有十六颗假牙的他,每五年都去中心医院更换一次,至今换了三次,都很满意。

因为觉得医院服务好,医生有医德,平时就喜欢听听音乐、看看报刊杂志、写写文章的许俊才,提笔写下了几十年的求医经历和对医院的感恩。

今年春节前,拿着感谢信的他在医院走廊徘徊时正巧遇到了普陀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夏秀芳,交谈间,夏秀芳了解了许俊才的情况。

夏书记介绍,医院有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参与者多为医院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通过与曹杨新村街道对接,他们每月上门服务50户独居、空巢、特困老人,但许俊才并不在列。“这虽然是‘延伸服务’,但穿上这身白大褂,我们就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于是,作为普陀区中心医院团委挂职副书记的吴晓洁参与了进来。这名来自骨科的“85后”护士,自2010年进入医院后,就一直参加团委活动,2013年正式参与到团工作中。

在与许俊才结对后,他们专门建了“关爱孤老志愿者小分队”微信群,群里有20余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每月需要1-2名小伙伴上门看望老人时,吴晓洁就会在群里询问有空的小伙伴一起同行。

这次许俊才是新发脑梗,在医院住了7天,吴晓洁和其他志愿者轮番去病床前看望他,关心他生活所需,这些举动都让许俊才觉得不再孤单。

[声音]

老龄化时代,这些就是最可爱的人

日前,青年报记者走进了曹杨新村许俊才的家中,除了右脚有伤走路有些蹒跚外,老人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很有精气神。为了保护做过手术的眼睛,家里没有电视机更没电脑,床头柜上堆叠着厚厚一叠医学健康类期刊,是许俊才消遣的方式之一。

在许俊才家里,青年报记者还看到墙上贴了另一张A4纸,上书:对帮助关心我的人,要以感恩之心待人,要以真诚之心待人。

所以老人一直将中心医院的志愿者称为“救命恩人”。在他看来,战争年代,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如今社会人口老龄化,老人多,老年病人更多,医院负担重,医护人员肩负着重任,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我觉得全社会应该尊重、理解、热爱、支持他们,我们老年人尤其更应该感恩于医务工作者。”

“谢谢你们救了我,感谢共青团培养了好干部。”

当吴晓洁听到老人这么说时,特别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并没做什么。她觉得,作为志愿者就应该奉献,不求回报,老人好好养病,早日恢复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其实在与老人结对后,吴晓洁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在为人处世方面,老人从来不斤斤计较,还以德报怨、无私奉献。这种宽容和豁达,值得我们青年好好学习。”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