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7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理性教育孩子 走出教育误区

青年报 于诗婕

暑期来临,孩子们在家的时间更多了。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安全问题,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总说隔代亲,老人不免惯孩子。也有的家长见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沉不住气吼孩子。过度惯孩子或凶孩子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那暑期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青年报 于诗婕

不要过度掌控孩子

有些家长掌控欲很强,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孩子,总是要“拯救”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做完某件事,家长会帮它们完成。还有的家长常说“按我说的方法做”,他们不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时候他们会对孩子嚷,来释放他们的压力。但是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反抗,从而让家长的压力更大,家长会因为孩子的反抗而感到愤怒,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要对孩子有一定的宽容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才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多久,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家长教他们,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家长要对孩子宽容,给了孩子自信,相信他们有改正错误的能力,家长自己也会平静下来。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会发火,就对自己默念:停、坐下、呼吸。做完这三个动作之后,怒火会渐渐平息下来。

父母要能够让孩子自己做主,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同时,对于他们的行为给予温暖和尊重。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有分歧,家长往往能够降低自己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更有自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很了解。

其实,家长经常对孩子生气不仅不利于家庭关系,对自己的健康也有伤害。因为需要掌控一切,这类家长往往给自己很大压力。压力越大,越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而焦虑一旦不可控,就有可能导致长期的身体疾病,比如肠胃不适(恶心、腹泻)、失眠,以及免疫系统的问题。愤怒的情绪会对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愤怒会让人们心跳加快,肌肉紧张,血液从胃部转移,对消化道系统产生极度不良的影响,有害健康。有心理学家认为,有自信的人身体状况更好,寿命也更长,因为自信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够对抗焦虑,对精神和身体都有益。因此,家长在生气的时候静下心来,对孩子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过分的爱,对孩子伤害较大。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习惯,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过度溺爱会让孩子生活懒散,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攀比心很重,他们有时会感到整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各个季节穿的所有衣服,除了她。一旦你屈服了,那孩子的触角会继续变长。很多家长犹豫着不能与他们的孩子谈到钱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很好地谈出家庭的经济情况时,会有很好的帮助。要帮助你孩子会更好地花钱,理解什么是允许的范围。然后清楚地告诉他你期待他花多少钱。如果他们要新的很贵的玩具,那他们就得攒钱。

有的家长总是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家长要给孩子立规矩,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关于让孩子自己做家务,有的家长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孩子是需要保护的,但这个保护是要有一个“度”的。过度的保护相当于家长剥夺了孩子的发展权,父母应该学一下老鹰的精神,只有狠心地撒手,小鹰才能飞的更远,也更能飞出自己的天地。

父母要想走出过度保护孩子的误区,就要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从孩子婴儿期开始,父母做事的时候,孩子部喜欢插手,而父母总是阻拦,一是怕伤着孩子,再是“帮倒忙”。父母要想走出过度保护孩子的误区,应该采取扶着走的态度,也的的父母认识到过度保护的后果太不好,于是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放任自流,一切都由着孩子,最后一定会出现孩子受伤害的结果,一至于又给孩子保护走来,因此,要采取扶着走的态度,遵循由简到难,分步进行的原则,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手扶着,一个手放开,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孩子在自已的能力范围之内学会自理。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脱离父母的独立。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