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陈赛娟当选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

青年报记者 郭颖

本报讯 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大会上,6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接棒医药学家陈凯先,成为新一届上海市科协主席。这也是市科协继谢希德、叶叔华之后的第三位女性主席。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记者面前的陈赛娟温润如玉,接受采访时,轻声细语,却透着东方女性的谦和大气。从纺织女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是一个传奇。

1964年,陈赛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当时卢湾区重点中学向明中学。然而,1966年文革开始后,跟所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还在念初二的陈赛娟中止了学习。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先是分配至上海第六印绸厂,当过几个月的车工,后因工厂合并,进入上海第五丝织厂,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1972年,陈赛娟被推荐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75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瑞金医院,成为一名内科医师,一年后在上海市松江县新浜公社赤脚医生大学教学,承担了赤脚医生大学大部分医学基础和临床课,包括病理生理、生化和内科学。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报考制度后,仅用两周的时间准备,便顺利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

法国是陈赛娟另一个人生转折点。1986年1月,陈赛娟被学校派赴法国巴黎的血液病研究中心圣·路易医院血液病研究所进修。通过调研,陈赛娟认识到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口,而国内血液学界尚缺少这门学科。因此,陈赛娟决心以细胞遗传学研究为切入点,架设一座血液学临床和分子研究的桥梁,探索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为了专心致志地做研究,陈赛娟将不满两岁的儿子留在国内,报考了巴黎第七大学的博士学位,师从细胞遗传学家洛朗·贝尔杰。1989年1月,陈赛娟以最佳评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89年7月4日,陈赛娟和丈夫陈竺一起登上了回国的班机。

对于这一段经历,陈赛娟坦言这是祖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她很幸运,但也是用刻苦学习换来的。她原来并不懂法文,一边做研究一边学习,提高非常快,毕业时已经可以用法语进行答辩。

为国家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如今,一系列的荣誉肯定了陈赛娟的勤奋: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赛娟是一个好老师。她十分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信念的教育,大力提倡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她曾给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全体导师和研究生发出了“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的倡议书,要求全所师生坚持学术诚信至上,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就在不久前,她还给大学生上了一堂学术道德课。

从1996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起,陈赛娟对于学生的论文大到逻辑结构,小到语法与标点符号,都会认真修改。每一篇论文,无论其价值大小、拟投稿的期刊影响高低,都一律认真对待,因为她认为必须为读者负责,为实验室的声誉负责。她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100多名硕博研究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医学人才。眼下,陈赛娟还在招收研究生,她一直感叹自己因为文革,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而现在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更应加倍努力。

现在,陈赛娟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市科协主席,未来,她还有很多事要做: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公民科学素养,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尽一份力,还要让科协成为“科学的智库”,通过各项科技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