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70后”“80后”科技界挑大梁

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颁发

青年报记者 郭颖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岳建民等10人获得第十五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殊荣,华东理工大学马骧等27人获得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在“成才晚”的科技界,“70后”“80后”开始挑大梁。

青年报记者 郭颖

“70后”入选上海市科技精英

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每两年一届。在过去15届上海科技精英以及提名奖获得者中,已走出了67位院士。本届上海市科技精英中,最年轻的封东来是一名“70后”。

封东来是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长期从事复杂量子材料的实验研究,结合外延生长与电子结构测量,在非常规超导、强关联体系、量子序等方向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对铁基与界面高温超导的系统研究引领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在莫特绝缘体、电荷密度波等经典体系中,有了“教科书式”的发现,其近年共发表SCI 论文70 篇。“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研究”2013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的光电子能谱研究”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2016 年因“阐明量子材料的电子结构的开创性贡献”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还是第一届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封东来团队曾凭借“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的光电子能谱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封东来领衔的这支获奖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4岁。项目“第二完成人”张焱还是一名“85后”。

“室温超导,在科幻影片《阿凡达》中被称为‘得不到的元素’。第一代超导材料由于温度较低,应用时需要升至温室降至极低温,这样就会增加一笔不小的‘开销’,实际运用成本较高。因此,全世界都在寻找更高温度好的温室超导材料。”封东来告诉青年报记者。

铁基超导便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封东来团队的发现对推翻之前的铁基超导主流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帮助建立正确的铁基高温超导人类迈向室温超导时代理论设立了新路标。“室温超导一旦实现,将对能源、交通、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封东来介绍说,“举个例子,从三峡到上海发电,一路损耗很大,如果用超导线缆,半路上就没有损耗,从而实现无损传送。”

封东来是一名“海归”,这位斯坦福博士,当年回国被聘为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时年方30,担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时才37岁。

对于回国后,科技部、市科委以及复旦大学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封东来一一给赞:“我刚回来没多久,就得到上海市科委几十万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后来又得到了启明星计划的后续资金支持。”封东来表示,与此同时,当超导研究不是那么“时髦”时,美国科学家得到的支持就相当少,而上海市和国家层面均有长期支持,因此,当铁基超导7年前一出现,中国的科学家马上就“崛起”了。

封东来研究组团队毕业的学生“土博士”,有的去了清华,有的去了北大,有的去了中科院,有的留在复旦,都在学术上有了很好的发展。“现在复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希德博士后学生待遇不比在国外差,所以,非但国内优秀的博士留下来做博士后,去年我们还招到了来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封东来说,“如果我们的博士都愿意留下来,国外的也愿意来, 那么中国的科学科研发展就更有希望了。”

青年科技英才“80后”占半

青年报记者留意到,在入选的27名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中,“80后”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每两年一届。2014年,市科协对“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的评选办法进行了改革,从第七届起,对科技人才按照基础研究类、成果转化类和企业创新类进行分类评选,每类青年科技英才不超过10名,总计不超过30名。在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及提名奖获得者中,已产生了赵东元、葛均波、陈国强、丁奎岭、麻生明、刘昌胜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像这次获奖的“80后”马骧,已经是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国际期刊Dyes and Pigments执行主编,还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基于精细有机功能染料的亲水性软材料的精确构建、精准表征和精细调控,来拓展传统染料新的功能性应用领域的研究工作。精确设计功能染料客体,构建特定组装模式和功能的超分子及聚合物,对染料的荧光波长进行了有效调控;通过分子组装策略,对染料的室温磷光发射效率进行了有效的调控,发展了系列非晶态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射材料体系。年纪轻轻的他科研成果累累:发表SCI论文79篇,被引用25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出版学术译著两本。

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得快,所在单位更是给了他们广阔的平台。

出生于1982年的蒲华燕已是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她结合自动化测量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建立了以极地、核电、海洋事故现场等极端自然和人工环境为应用背景的机器人化探测装备技术体系:多次参加南极现场验证与示范应用,执行并完成了南极罗斯海难言岛海域的水文探测任务,完成了东海桑吉号沉船事件中的应急处置和水质样本自动取样,为沉船探测和后期处置提供重要资料。曾获2017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而“85后”王少白身兼上海逸动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上海体育学院教授。他在生物力学特别是骨科关节、运动医学和康复方面有十余年科研经验,擅长“医工结合”“体医结合”领域的临床转化与创新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10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数十项发明专利进入公布及实质审查阶段,1项申请中的PCT国际专利,和数十项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司第一个临床转化产品“膝关节运动功能参数检测仪”填补了运动医学和康复领域缺少关节客观、量化、动态评估的空白,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关节运动功能评估领域第一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并形成行业标准。此番他入选“企业创新类”青年科技英才。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