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青年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校园贷套路深“萌新”需警惕

申城高校着力提供发展型资助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伴随“萌新”报到,一些诈骗分子也开始忙碌起来,“变着花招”对学生实施欺诈行为。有鉴于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发出预警,郑重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提高警惕,特别是针对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心理,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回租贷”等陷阱,“小贷”滚成“巨债”。青年报记者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做好经济助困之余,开始着力满足经济困难生精神需求并提供发展型资助。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此次预警为广大学生支招,提醒学生牢记“四不”,不给骗子们可趁之机。首先,不轻信陌生电话。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助,都不会要求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遇此类情况,请先向学校老师和当地教育部门咨询,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对方要求操作,以免上当受骗。

同时,不贪图“小便宜”。在各类金融服务消费活动中,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条款,提高甄别和抵制能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得越好听,挖的“坑”便越深。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上了不法分子的当。

不盲目攀比消费。预警公告提醒,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成长,广大学生要养成自强自立、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不要将“开学季”变成“烧钱季”,坚决远离不良“校园贷”。

最后,不泄露个人信息。广大学生要时刻绷紧自我保护这根弦,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妥善保管个人各类证件,不随意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不轻易将个人信息和隐私告知他人。注意留存消费服务相关凭据与证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补偿代偿、“绿色通道”等多种资助方式并举,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

目前,本专科生教育资助政策实行“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则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师范生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免缴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资助则由各地自行实施。

各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学校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减免学费等,利用事业收入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实施校内资助。

另据介绍,在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各校招录的贫困新生在专业课以及综合能力水平上参差不齐,如何让他们大学四年之后交一份满意答卷,成功踏入社会,这是目前申城“发展型”学生资助的重点之一。

在同济大学,依托学生社团“挚友社”,社团化开展新生挚友系列活动,以朋辈支持、朋辈领袖示范等模式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覆盖近半数新生。在勤工助学中,学生也能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他们“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