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沪剧《挑山女人》历时6年“挑”上大银幕

用“挑山”精神诠释爱与担当

青年报记者 郦亮

    小人物也能演绎大精神。

几乎拿下了全国所有最具影响力的戏曲奖项,几乎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打破了沪剧不出沪的“魔咒”,凭借着执拗的“挑山精神”,原本仅17人的宝山沪剧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现实题材沪剧《挑山女人》成功“挑”上了大银幕。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昨天沪剧电影《挑山女人》首映,获得广泛好评。由宝山沪剧团排演的沪剧《挑山女人》以安徽齐云山下的“挑山女人”汪美红为原型。自丈夫意外溺亡后独自挑起生活重担,十七年间,汪美红风雨无阻地攀爬了三千级台阶,二十多万公里陡峭山路,挑着重担往返了6000多个来回,磨破140多双解放鞋,挑断70多条扁担。最终把三个子女抚育成人,培养出两个大学生。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6年中,《挑山女人》共演了267场,并揽获了“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在内的1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成为近年上海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去年7月开机,是《罗汉钱》、《星星之火》后第三部沪剧电影,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唯一的一部沪剧电影。既不同于传统戏曲电影故事片式的拍摄手法,也不同于舞台剧目现场直播式的复刻记录,由导演汪灏执导拍摄的沪剧电影《挑山女人》则采用了虚实相间、故事与纪实并重的手法。在他看来:“电影和戏曲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很多戏曲电影都没能处理好两者的虚实关系,从而为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戏曲评论家龚和德说,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是一部接地气之作,在戏曲电影创作中有探索也有创新。这既有利于一门艺术的保留,也有利于艺术的传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说,沪剧电影《挑山女人》找到了一种朴素的叙事方式,也再一次证明了现实主义题材戏曲电影的生命力。

10月28日,《挑山女人》剧组将携影片亮相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18年第14届“中美电影节”。未来,还有望前往印度、西班牙等地参加当地电影节,绽放中国传统戏曲魅力,唱响原汁原味的“上海之声”。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