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正青春13 从一片阡陌农田到创新药领军谷

始建于1994年的张江药谷,是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如今,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有30%产自张江。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吸引着一批海内外人才在此扎根,创办了众多科技型创新企业。陈力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十多年来,他见证了“张江药谷”的崛起。

■A04-05

始建于1994年的张江药谷,是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如今,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张江,国家每年用于新药开发总预算的30%投入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有30%产自张江。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吸引着一批海内外人才在此扎根创业。

陈力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十多年来,他见证了张江药谷的崛起。

青年报记者 郭颖

留学美国成罗氏中国首席科学官

张江爱迪生路与蔡伦路交汇处的一幢别墅里,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陈力站在那幅大大的中国地图前,意气风发:“地图上亮灯的地方,都已经有了或者即将有我们华领的临床研究中心。”

“60后”的年龄,“90后”的心态,这是大家对陈力的评价。

中国恢复高考那一年,陈力才念高一,但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1982年,他又考上华东师大的硕士研究生,从此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研究生毕业后,陈力留在华师大当了一名讲师。当年站讲台的口才,如今成为他说服投资人的利器。

华东师大为陈力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大学里,爱看书的他看了很多专业的英文原版书籍和英文期刊,国外先进的科技理念和实验条件,深深吸引了他。1988年,陈力赴美国攻读博士,在有机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深造。

1992年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后,陈力加盟了罗氏在美国新泽西的研发中心。在美国罗氏,他一干就是12年。

当时,陈力有个头衔是美中药协主席,与上海市科委有学术交流,曾邀请相关领导赴美国研发机构参观。那一年,他率队回沪参加一个新药研发论坛,得知上海张江正在打造药谷并希望引入国际大药企研发中心,便提出在中国开发生物医药需要集成型运作。

“美国也有一个药谷,在新泽西。药谷没有硅谷那么有名,是因为做药不如做IT赚钱。” 陈力笑言。但是,在中国做一个药谷,可以改变中国生物医药的生态环境,除了可以产生一系列成果,还能培养一些生物医药人才。

回到美国后,陈力将上海政府部门的意图与罗氏高层进行了沟通,很快便获得了首肯。

当时的张江,跟他在美国的生活、工作条件,差距太大。“2003年回来考察时,真的是一幢毛坯的空壳房,房子里只有水泥柱子。”从头做起,设计施工,定做办公家具和实验室通风系统等,陈力说自己就像个“包工头”,科学实验室跟一般的民房不一样,有非常专业的建设要求,但他仍将自己心中的蓝图变为了现实。

2004年,陈力正式回到中国,建立并担任罗氏(中国)研发中心的首席科学官,谋划起药物开发策略。这是跨国大药企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

自此,罗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标杆”。

到了2017年,全球制药企业10强中有6家(辉瑞、诺华、罗氏、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2016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有15家(扬子江药业、上海医药、齐鲁制药、复星医药、恒瑞医药、豪森医药、天士力、罗欣药业、先声药业、瑞阳制药、华海药业、青峰医药、创诺医药、三生制药、京新药业)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不含外资、合资企业);2017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有8家在张江或在张江设有研发中心(豪森药业、罗欣药业、恒瑞医药、上海医药、瑞阳制药、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三生制药)。

除此之外,张江以“金字塔尖科学家+原跨国药企高管团队+全球化技术研发团队+顶级风投”的豪华阵容溢出创业,包括Arch、Venrock、Atlas Venture、礼来亚洲基金、红杉资本等一线资本大举进入,全球性产品不断涌现,独角兽级企业应运而生。

自2002年到2016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以近15%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2016年实现生物医药销售收入549.62亿元,工业总产值222.75亿元。2017年1-10月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总收入已达521亿元,工业总产值约280亿元。

“七八条枪闯张江”创立华领

陈力说,2004年的张江,就是一个“乡下”,什么都没有,找不到吃饭喝咖啡的地方,只有一家名叫“大江南北”的饭店卖着商务套餐。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成立仅两年,身为罗氏(中国)科研总监和首席科学官的陈力便公开表示:“目前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已经具备了新药研发的体系,按照预先的规划,3年至5年内将逐步过渡到新药研发。”

陈力说到做到。到了2010年, 罗氏(中国)研发中心便有了四五个临床研究候选药物。。然而,正当陈力在罗氏(中国)研发中心干得风生水起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2010年,陈力离开罗氏,另立“山头”,筹建华领医药,并从罗氏引进II型糖尿病新药HMS5552。

“我在2010年遇到Arch Venture Partners公司董事总经理罗伯特·纳尔逊时,他对我说:陈力,我想你可以在生物技术世界做得更多。他的话语十分及时,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现金流问题和资源危机让跨国制药公司被迫搁置它们的一些化合物。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时机,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和经济发展趋势来与跨国公司合作。”陈力告诉青年报记者,“因此,我们运用了中国成本效益优良的药物开发的基础设施,针对中国患者的需求来开发新型药物。中国政府支持创新,给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帮助我们更快通过行政审批。我们也相信,中国需要可以满足中国特有医疗需求的生物技术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可以和各大跨国制药公司有机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成立了华领医药。”

陈力坦言,他刚回上海时,上海浦东新区已有计划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兴建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在2004年和2006年期间,这个地区成为一个合作的枢纽,有很多与同济大学、瑞金医院等高校和医院合作的机会。” 陈力认为,张江高科技园区有着非常优秀的药物开发生态系统,有许多全球知名药企、多家CRO、中国当地制药公司、学术机构和监管机构。“上海市委市政府透明的政策,很强的执行能力和专业的工作方式也是我们选择上海的理由。”

华领起步于开发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全球首创新药口服药物HMS5552。目前,华领正在国内进行两项III期临床试验:一项为HMS5552的单药治疗,一项为二甲双胍联合用药。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患者入组,明年下半年公布试验结果。如果结果正面,将提交新药申请,有望在2020年前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新药上市批准。

HMS5552是一种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旨在通过恢复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稳态平衡来控制糖尿病的渐进性退行性特性。

华领初创时,团队仅有7人。当时,有人调侃陈力是“七八条枪闯张江”。但是如今,华领已有100多名员工,拥有近70名科学家,其中博士18名,硕士31名。

对于为什么选择糖尿病药物“起家”,陈力的解释是:由于饮食和遗传因素的影响,亚洲患者和西方患者相比,糖尿病风险和糖耐量受损的风险更高。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是美国的3倍。但是,中国只有不到30%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用标准疗法控制血糖。“2017年全球约有4.53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28年2型糖尿病患者将增至5.61亿。在全世界4亿糖尿病患者中,中国有1.2亿,其中95%为2型糖尿病患者,但现有的糖尿病药几乎都是以欧美人为对象研发的。”陈力说,华领的目标就是为中国人研发创新药。

此时,张江打造药谷的脚步从未停歇。

当时为了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更迭,上海市、科技部、中科院三方合作,在张江共同打造了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为了推动创新,实施了“1035计划”:自主创新10个药、搭建5个药物筛选平台、5个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以及5个药物临床研究中心。

在“1035计划”的推动下,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搬迁到张江,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共同承担了“1035计划”这一重要项目。之后,第一个国家的新药筛选中心、第一个国家的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也在张江建立起来。再接下来,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药集团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纷纷助力药谷,向张江聚拢。

与此同时,张江还建立了以药物的代谢中心、国家制剂的工程研究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中心、上海中医药标准化中心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中心,并逐渐构建我国药物创新的平台机制体系。这些平台机制体系引进了国际先进技术,缩短了和国际上的差距。

此外,张江还吸引了大批海归精英,他们来到张江,创办了众多科技型创新企业,在张江崛起了国内领先、国际上少见的科技园区——张江药谷。

张江本土药企香港上市

华领医药没有一间实验室,也没有一台实验设备,所有的项目都是跟合作者联合运作。但是,参与华领临床和临床前项目的研发人员不下200人,合作伙伴超过30多家,分布在上海、北京、美国等地。

陈力把这称为“中西合璧,联合创新”,而这,完全得益于张江联合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

“有了生态圈,一个创新药企即便不设立实验室,不走出张江,都能完成药物研发所要做的上百种实验、成亿片药物的生产流程,做出引领全球的产品。”陈力介绍说,“身处这一良性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可以使用上海药物所的实验室来做技术研究,用药明康德公司的实验室来开发产品,药物研制过程中的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生物测试、产品生产都可以找到企业来对接。”陈力表示,联合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解决患者的需求或开发产品上,而不会将科学家圈在某一个公司,或者因为搞实验室基建等工程而分散精力。

事实上,张江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服务平台,平台上的孵化器从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新药开发的每个环节, 张江均有企业和平台提供服务。仅药谷孵化器就拥有27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为初创企业提供50多项技术服务。不断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流动资源,提供覆盖药物研发全过程的专业服务,降低创业团队前期投入和长期研发成本,加快发展步伐。

张江围绕新药研发全产业链的需求,培育了高度集聚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已成为张江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政府主导建设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鼓励企业建设的各类技术服务平台,总量已超过80个,覆盖了新药筛选、工艺路线设计、质量研究、药效学试验、药代动力学研究、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和药品上市等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满足了张江大批新药创制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创新企业的需求,显著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有效加快新药创制进程,并助推了一批中小微创新企业药物研发模式创新。

“随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出台,未来在张江,精于研发的企业可以专注于新药开发,深耕高端制药的平台企业专注于工艺研发和生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率先试行这种全新制度的张江,也将飞速发展。”陈力说。

2010年,陈力创办华领医药时,获得了来自上海联和、富达亚洲、ARCH Venture、Venrock、无锡药明康德等投资机构和个人的5000万美元的投资承诺。华领医药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运用上海的药物研发资源为中国开发符合临床患者需求的创新药物。

今年4月,港交所推出IPO新政策,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政策实施后,歌礼药业作为第一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陆港交所。几个月后,港股掀起了一阵生物医药上市热潮,众多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纷纷“入港”,张江的本土企业华领医药便是其中之一。

对此,有分析认为,新药投资热的兴起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国家对新药研发扶持力度加大,审批加速;更多拥有多元研发背景的海归回国开展新药项目,水平接近国际标准。更关键的是,国内已有优质创新药企业展现出成功的潜能。

如今,华领H股的市值已达到10亿美元。

“我感觉到,这些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国内开始出现生物医药投资人。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陈力举例道,即便是获得诺奖的青蒿素,其成药蒿甲醚,也是诺华投资的。新药投资成本高,风险大,而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原创成药。“在全球市场上,70%是创新药,20%是孤儿药,10%是仿制药,创新药的市场其实很大。”

面对未来,陈力踌躇满志:随着人口老龄化,华领医药也在开发治疗帕金森疾病和抑郁症的新疗法等。

事实上,陈力的科创轨迹,正是张江药谷成长的一个缩影。

1994年至今的24年来,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张江现在拥有超过400个在研药物品种,独角兽及独角兽潜质企业超过6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50家,国家千人计划近60人,超过1000多项专利授权,1000万份生物样品存储能力。

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张江企业申报新药临床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以2017年为例,全国范围共有85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其中,张江占31个,比例为36.4%。2017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总收入已达633亿元,工业总产值约290.24亿元。

相关

数说张江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已涵盖了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国际医学园区和张江东区(张江现代医疗器械园)。生物医药产业高密度覆盖的区域近20平方公里,约占张江科学城规划面积的1/5。张江药谷的成功,同时也依托于人力和财力。

截至2017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达4.2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65万人,其中硕士8251人,博士2751人。各级专家162人,其中国家级专家104人,科技活动人员数为1.3万人,其中R&D人员1.2万人。

上海市政府引导基金计划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每年投资5—10亿,张江药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初期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园区内的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试剂、中医药等产业领域中即将进入临床、已进入临床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项目,希望助力园区内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并吸引具有潜力、实力的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来张江筑巢,带动张江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提升。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