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问政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1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市妇联拟向市“两会”提交10份提案、议案 建议优化配置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

本报讯 在昨天召开的市妇联新闻发布会上,市妇联副主席、新闻发言人翁文磊向记者介绍,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妇联拟提交10份提案、议案。这些建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和改善民生出发,围绕幼儿托育、妇幼健康、生育配套制度创设、家庭养老等问题展开。

今年上海“两会”上,市妇联将提交一份《关于优化配置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议》的提案。市妇联认为社区是儿童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为此,市妇联、市妇儿工委与上海社科院课题组通过对40多个社区、7653名儿童和7804名家长问卷和实地调查,对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二是由社区自主组织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三是社区依托社会组织力量设立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

调研显示:上海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主要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服务功能不均衡、儿童和家长整体满意度不高、多头管理无标准等问题。在亟需的各项社会服务中,家长对社区公益性临时托幼服务(55.1%)、社区提供孩子下课后的看护服务(58%)的需求明显要高,尤其是对社区范围内建设儿童娱乐游戏的场所与设施的需求高达80.1%,位列各项社会服务需求的第一位。如何打通为儿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回应儿童和家庭对社区活动场所的迫切需要,提高儿童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翁文磊介绍说,打造保护和服务儿童的社区平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展方向。从国际视角来看,为缓解日趋严峻的家庭育儿压力,政府主导推进构建社区育儿支援体系是发达国家的普遍趋势。

为此,市妇联建议:明确政府责任,由市民政局牵头,统筹管理本市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出台建设和运营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指导性规范意见。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在引导社区加强自律建设的同时,根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运营类型,逐步建构起分类监管方法、明确对各类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管理方式、管理介入程度和监管重点。同时,要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科学评估,促进社区儿童活动场所能效提升;负责统筹调控的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每年的发展规划预算,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设置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专项资金,并将此纳入市和区两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培养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队伍,一是在招聘上,通过聘用退休教师和社区老师等方式推进具有儿童工作经验的相关人员参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运营。二是在培训上,对在职社会儿童活动场所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岗前培训和定期的专业培训,可充分利用人社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培训补贴政策,并紧密依托相关协会等社会力量,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三是在培育上,通过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运营;积极扶持培育从事社区儿童活动场所建设运营的专业性社会组织,形成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服务机制。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