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财经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0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第19届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昨在沪开幕

LNG将成未来能源转型主角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昨天,第19届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下称“LNG2019”)在上海开幕。此次会议以“LNG助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LNG行业巨头齐聚上海,埃克森美孚、荷兰皇家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知名企业悉数到场,中国油气三大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高管也“集体亮相”。此次展会整体规模达到7万平方米,将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逾250家国际参展商、550多家企业、1.1万人参与。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去年我国进口天然气中六成为LNG进口

LNG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创始于1968年,现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液化天然气行业会议,其宗旨是打造一场液化天然气行业的战略、技术与商务盛会。会议每三年举办一次,主办国通常在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轮换,今年是首次在我国举办。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昨日在大会上表示,推动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效防治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是关乎世界能源的重要课题。“推动天然气生产和消费,促进LNG产业壮大发展,是这个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他透露,我国LNG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8年我国新增LNG年接收能力超过1000万吨,更多的LNG及天然气接收、储存、运输设施正在规划建设中。章建华称,我国是LNG产业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国内LNG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LNG接收能力增长显著,同时管网瓶颈进一步破除,管网互联互通程度显著提高。

随着市场的发育和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天然气和LNG市场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280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超过9000万吨,其中LNG进口占比达60%,超过5300万吨。

章建华表示,全球LNG产业充满活力,市场供应和需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未来市场潜力巨大,但经济性、定价等因素对行业的挑战也值得重视。他建议,面对挑战,未来LNG产业要持续优化产业链,降低储运成本,提高贸易灵活性,增强LNG相对其他能源品种的竞争力,同时深化国家、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破除壁垒,并通过技术突破、模式变革,推动新商业模式的形成,发掘行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潜力。

未来全球LNG消费将快速增长

中国海油董事长杨华表示,作为公认的优质高效、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天然气被认为是通往低碳世界的重要“桥梁能源”。2018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约3.86万亿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一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

相对于管道气,LNG凭借方便运输、机动灵活、安全高效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最活跃的天然气供应形式。2018年全球LNG贸易量达到3.2亿吨,同比增长约10%,占全球天然气贸易量的36%。“未来,全球LNG消费将快速增长,预计2015-2035年间年均增速将达4%,为同期天然气消费增速的两倍。”杨华进一步指出。

杨华透露,中国已成为LNG的第二大进口商,目前拥有21个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年接受能力超过8000万吨,累计已经接受2.3亿吨。作为全球第三大LNG进口商,中海油已建成投运10座接收站,年接收4520万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扩建和新项目布局。

中国石油董事长王宜林表示,当前,全球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成为大趋势,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LNG作为增长最快的天然气供应来源,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加强合作应对LNG发展面临的挑战

王宜林认为,当前全球LNG行业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供应看,新建LNG液化项目的FID投资正在回升,投资僵局正在打破;卡塔尔、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国和美国、俄罗斯、非洲等新兴供应国的液化能力持续增长,大大增强了资源的可获得性。从需求看,亚洲作为全球能源消费重心,正在引领全球LNG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从市场看,LNG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参与者增多、流动性增加,商务模式和合同条款在灵活性方面出现诸多积极变化,特别是目的地条款的松动、新的贸易定价机制的出现,对于LNG全球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杨华表示,随着全球LNG产能和贸易规模持续扩大,LNG贸易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也将进一步增强,贸易主体日趋多元化,合同期限、合同量、定价方式和交付模式等安排更灵活,短约、现货贸易量更多。

杨华指出,来自管道气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替代能源品种的竞争日趋激烈,LNG液化厂和运输船等设施的建造和运营成本依然较高,亚洲天然气/LNG规模化利用仍受基础设施瓶颈限制,亚洲溢价问题较为突出,部分LNG资源供应商仍习惯采取传统方式,对合同期限、贸易目的地的要求比较严格等。“这些挑战,有赖于全行业共同携手解决。”

 

 

青年报